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精心组织下、各个高校马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院非常荣幸成为此次“同课异构协同共研”概论课2021年版新教材集体备课会的承办单位。在此,我谨代表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华中师大马院的信任、对各位领导专家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为帮助概论课任课教师尽快“吃透”“吃准”新版教材,进一步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确保用好新教材,三位专家学者为我们带来了精彩丰富的精神盛宴,相信大家都深受启发、收获满满,在这里和大家分享3点感受:
一是,本次集体备课会我们把握了“表”与“里”,探讨实现表里如一。概论课主要是带领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闪耀出的真理光芒,引导青年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而往往理论课程容易陷入抽象多于具象、说教多于说服、被动多于主动的困境,往往不能很好地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如何走深走实表里如一,专家们的指导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杜玉华教授从教材的修订原则、具体修改为我们进行指导,启示我们作为授课教师,自身要领悟、理解理论本身,深度挖掘理论背后,及时融入最新文件与讲话精神,方能用力理论魅力和生动语言赢得学生。由此盘活坐实概论课的理论存量,提升价值引领的增量,才能有效影响学生的思想变量,从而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质量。
二是,本次集体备课会我们把握了“点”与“面”,探讨实现由点及面。在概论课的授课中,我们往往更多的是依托课本,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去掌握课程内容,缺少一些教材思维向教学思维转化的意识,缺少一些课程整体的设计感,也就缺少了一些学生视域下的“有意思”,如何以小见大,连点成面,专家们的指导给了我们很大启发。王刚教授的指导,首先启发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聚焦一个主题和四个伟大成就,进而对概论课所有内容进行整体的理论统观来设计。丁俊萍教授具体从如何上好概论第一课的导论部分,启发我们通过一个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点,铺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面、逻辑面。可见,通过“点”上的聚焦,带动线上的延伸,实现面上的拓展,让概论课在内容上有血有肉,在方法上有声有色,在价值引领上有根有魂。尤其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更应关注课程内容,点面设计,深入浅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增强其技能报国的信念。
三是本次集体备课会我们把握了“内”与“外”,探讨实现内外联动。思政课育人是一项综合工程,“三全育人”也是一项重要的遵循,这就需要我们涵盖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进行有效协同。从主体角度看,教师、辅导员、学生管理者等人人都是育人主体。而我们今天共同相聚云端的这场“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正是我们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体现。从时间角度看,思政课育人贯穿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成长全过程,而思政评价也越来越指向具有发展性和未来性的个性化增值评价,这也需要我们既要对内聚力,也要对外借力,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共建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从空间角度看,思政课育人贯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各领域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正是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这也是我们“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思政课教学创新联盟提供这一平台,让我们集思广益、共研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老师们,一上午的研讨安排紧凑、科学用心、精彩纷呈,尽管接近尾声,但感觉意犹未尽。最后,再次对支持和参加本次备课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筹备和组织本次研讨会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表示诚挚的谢意!祝愿“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越办越好,祝愿大家在“共建共享共进”中相互学习、彼此赋能、不断成长!我的总结发言就到这里!期待再次相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