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江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2013年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召开的座谈会上,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习近平提到的这位“封建时代官吏”究竟是谁呢?经考据发现,这幅对联出自清代内乡知县高以永之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撰写,意在自警。知县高以永身为地方官,能自觉与百姓一等,视百姓为衣食父母,的确难能可贵。此联之所以久传不衰,就在于它用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与“百姓”的关系,足以令为政者思考和铭记。
如今,这幅对联就挂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内乡县衙的三堂门楹之上。从楹联的功能角度来看,这是一幅典型的“自勉联”,随着联作的传世,该联对为官者也多有“警示”作用。对联以“一官”对“百姓”,不但字面工稳,本身也有警示“官员要对得起百姓”之意;“百姓”仄起为上联,“一官”平收为下联,也表明了“民为贵”之意。上下联以“一官”和“百姓”的“复字”连用,一气呵成,强调了基本的官民关系,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其平民化的口吻读来朗朗上口、触动心灵,寓意深刻、娓娓道来。这些都是该联广为传颂的原因。细看这幅对联,上联表明的是正确的“权力观”,官员曾经是百姓,为官之后不能“忘本”;下联揭示的是科学的“政绩观”,要点在于“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上联表明的是正确的“权力观”。“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表明百姓不但是官员的“衣食”父母,吃的、穿的、住的、用的都来自纳税人的供养,甚至于手中的“权力”也是来自百姓。“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字面上是告诫为官者不要认为当了官就可以高高在上、欺压百姓、作威作福,因为自己也是百姓的一员。为官者所有的地位、好处和便利往往都是由于“权力”所带来的,但“权力”不可能伴随我们终身,这就需要为官者懂得与百姓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拿百姓所给的权力为百姓服务是理所应当,反之拿百姓所给的权力祸害百姓就是以怨报德。这比联句所揭示的,就是为官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这种“鱼水关系”、“血肉联系”,警示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下联揭示的是科学的“政绩观”。《浮梁县衙匾联赏析》的作者李新才认为,这比联句是说“得到一任的官职,并不是什么光宗耀祖的事,也不要以为当了官多么显贵而高高在上。为了给百姓作主,即使是得罪了上司,丢了乌纱帽,也算不得是丢人的耻辱事。不要说当个地方官左右不了大局,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得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父母官”。“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字面上是在劝慰为官者要有一个“淡定”的心态,对于官场上的升迁荣辱,不必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然则按照李新才先生的观点,实则已经打破了“做官就是为了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光宗耀祖”说到底是为了一家一姓之福祉,非黎民百姓之福祉。这种观点,恰恰符合传统文化“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的观点,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拎着帽子为群众做事,不能捂着帽子为自己当官”的要求是相通的。
“郡县治,天下安”。作为一县之主,应当自觉秉持古人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患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更重要的应当始终保持“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的赤子情怀,因为“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总书记重提这幅对联,就是在告诫基层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自己也是百姓中的一员,要站在百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自觉维护百姓的利益、乐于为百姓弯腰做事,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为老百姓服务的本领,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反之,心里没有老百姓,不为老百姓做事,甚至热衷于搞腐败、欺压百姓,就是最大的失职和犯罪。(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 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