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传情,以文颂怀。8月6日,十堰首届诗词大会海选启动,短短十多天,便吸引了上万名选手报名参赛,近百万人参与讨论,一股学习诗词的热潮席卷全城。
26日晚,从万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40名选手齐聚总决赛赛场,以诗词会友,一决高下。他们意气风发,应答如流,通过这场诗词对决赛,掩藏在诗词爱好者心底的情愫得到了迸发。
一场诗词盛宴虽已落幕,但它的韵味令人意犹未尽。那么,诗词的魅力究竟在哪儿?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参赛选手、评委及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看看他们对诗词及此次诗词大会有着怎样的理解和体会。
■文/记者 曾雨 见习记者 周仑 图/记者 张建波
市文体新广局局长郭卫东:
诗词大会掀起了诗词学习热潮
十堰首届诗词大会活动是2018年“书香十堰·阅动车城”全民阅读月系列活动之一,也是重头戏。28日,随着首届诗词大会颁奖仪式落下帷幕,也标志着2018年十堰市全民阅读月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圆满结束。
十堰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郭卫东说,十堰首届诗词大会的举办,在社会引起了良好的舆论导向,促进了读诗词、学诗词、作诗词风气的形成,营造了浓厚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氛围。
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书香十堰·阅动车城”全民阅读月系列活动,尤其是首届诗词大会的举办,这对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郭卫东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我市已连续多年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举办十堰市全民阅读月启动仪式暨千人广场诵读活动,今年在过去的基础上,又创新开展了“阅读寻宝赢大礼”、21天阅读打卡等全民阅读系列推广活动,在全市不断掀起人人读书、终身学习的热潮。
评委罗耀松:
要让诗词文化走进高校
此次诗词大会总决赛邀请到汉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十堰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罗耀松担任评委。
罗耀松表示,这次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大、中、小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龄最大的是47岁,最小的只有7岁。大家同台竞技,不分彼此,用实力比拼。比较可惜的是,在进入决赛的20名成人组选手中,只有3名大学生,而且因各种原因,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中华诗词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后应在高校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不能将传统文化丢弃。”罗耀松说,未来,汉江师范学院要倡导举办类似的比赛,让诗词文化走进高校。
罗耀松说,当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时,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古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举办诗词大会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将当代人的诗心激发了出来,展示了出来,是很好的活动。”罗耀松说,他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类似的活动。
评委严永金:
让诗词文化活起来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严永金也是此次诗词大会的评委。
严永金说,“飞花令”环节中出现的“夏”字,无人能对出一句诗,其实,带“夏”字的诗句并不少,但是名句不多,也就不为人所知。”严永金说,这就好比“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其《春江花月夜》无人不知,而《代答闺梦还》却不为人知。
严永金认为,这次诗词大会举办得很成功,首先表现在参与度很广泛,不仅仅是报名的人数多,达到1.2万人,现场观赛的观众也是兴致勃勃,一出题就忍不住对答,说明大家都感兴趣,群众基础很好,“能背出诗句固然很好,但还要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严永金表示,此次活动的目标受众并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者,而是热爱诗词或传统文化的普通人群,“背诗是大家最先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但我们更应该‘解诗’,让文化活起来,才能在以后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能做到胸有成竹。”
评委王学范:
未来应发展创造型诗词爱好者
原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王学范作为此次大赛评委之一,他认为,此次活动让十堰刮起了一股“诗词风”,但大家在参加比赛的同时,更应该学习诗词的平仄、韵律与技法,努力成为创造型诗词爱好者。
王学范说,2014年,上海一年级第一册新版语文课本删除了原有的八篇古诗,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争议,“删除古诗还是删除文化”成为当时上海教育界流传的一句话。“诗词的删减直接导致了诗词韵律技法的丢失,从而丢失了大量创造型诗词爱好者。”王学范说,只有多学习积累古诗词,才能进一步了解诗词的平仄、韵律与技法。“如今,了解平仄、格律、句数、字数等技法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都觉得创作诗词最重要的是读起来顺口,以词藻华丽为主,其实不然。未来,应该有更多的80后、90后进行规范化的诗词学习,创作出新的诗词。好的诗词不仅能使读者读出个人情感,还能体会到整个时代的气氛和情调,从中感受特定时代的特有精神。”王学范说,这次诗词大会的举办意义重大,对于诗词的推广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