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长江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持续做好“减法”

时间:2017-01-05 浏览量: 作者:

  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接受湖北电视台采访时曾自豪地说:“十堰是北方人民的大水缸”,一语道破了十堰人“上善若水”的奉献情怀,也道出了十堰人民沉甸甸的责任。光荣独一无二,使命独一无二。

  为了这个水缸,十堰成千上万的原住居民三番两次地迁离故土,百年名校郧师学堂数次迁建;为了这个水缸,十堰果断叫停几百家大中企业,婉拒了多少巨额投资;为了这个水缸,十堰自我革命,果断提出创卫、创模、创森、创生、创文“五城联创”,开展五河治理、确保水质达标……

  不难发现,十堰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直在做“减法”。作为主体功能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十堰人的光荣使命,我们既得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历史重任,不辜负北方干渴土地上的人们渴望的目光,又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要求让本地困难群众都能脱贫致富、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可见,十堰的发展既要做加法,又得做减法,既要持续发展“一主四大四新”产业,又得兼顾“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既要建设现代汽车城,又得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既要优化经济结构、强化产业支撑,又得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底线和红线。很显然,如果依然按照旧思维、老办法来发展经济,那么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就难以避免地变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GDP”和“绿色GDP”的双增长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因此,破解经济、生态“双增长”难题,就必须率先破除旧的思维和方法,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果断抛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子,把握好转型发展的“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享誉全球的武当山坐落于十堰,此乃天赐福地。驰名海内外的武当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充满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张弛有度,差异并存、保和太和”的古代智慧和朴素辩证法,对于正确处理好“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无论是“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还是“一城两带”、“一核多支点”的战略构想,均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运用和弘扬。

  “绿色决定生死”的语境之下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十堰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不仅在“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十堰’”部分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争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十堰样板’”的雄心壮志,本着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且将“生态”理念贯穿在整个《报告》始终。

  当雾霾已然成为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热议的话题,十堰的森林、空气、水无形当中已经成为世人的奢望,生活在“中华之肺”——汉江中上游的十堰就是一种幸福。但也要看到,这块人类最后的净土也是相当脆弱的。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在前“经济”在后,我们的决策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必须遵循道家的“知足、知止”慎重决策、做好“减法”,惟其如此“争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十堰样板’”的承诺才不会落空。

  北京、十堰两地因水结缘,《报告》当中屡次谈到“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据笔者所知,汉江师范学院是协作的受益者,同时也是贡献者。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和该校共建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已经获批成立,大专院校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当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子孙万代计,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支持应当不遗余力,重视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十堰因车而建,必将因水而活。《报告》指出,我们既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又要“营造清明的政治生态”,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持续做好“减法”,需要十堰人献出更多才智和力量,脚踏实地、不做虚功,一任接着一任干,永远守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