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艺评论 > 正文

耕耘春天:朝圣红色延安(上)

时间:2024-02-21 浏览量: 作者:耕耘春天

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里,延安永远都是红色的。在岁月的长河中,延安犹如一叶心舟,我只能看见它那已经模糊了的帆影!原本对于成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来说,延安是一个能够寄托精神的地方,它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月初的三秦大地,阳光依然是那样的强烈。与北方其它地方一样,被早来的酷暑眷顾着,整个西安古城被一波波的热浪侵润着,其酷热的程度一点都不输给素有火炉之称的江城武汉,热浪激情地助推着人们心脏跳动的频率,推高着人们亢奋的情绪。随着北上延安的列车一声汽笛声响,列车缓缓驶出西安站的月台,载着一颗颗对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的心灵,朝着延安的方向进发,驰骋在那广袤的关中平原之上,穿行于郁郁葱葱的黄土高原之中。可能是几天前的那场降雨,把车窗外那一闪而过的成片的青纱帐和生长的牧草,沐浴得格外青翠。点缀着红色、黄色叶子的一块块桃树林,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果实,着实叫人眼馋!哦,这就是应季的油桃和黄桃了!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风中淘气地躲藏在叶片的后面,不时地探出头来,露出了稚嫩的微笑,好像在说“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啊,这是大地母亲回报给那些付出辛劳的人们的一种奖赏,更是一份精神的慰藉,也让旅途中的我们一同分享到丰收的喜悦!

这是从西安开往天津的列车,延安只是经停站。此时正值学生暑假期间,车厢相对于平时要热闹许多。侧耳细听,好像整个车厢的乘客都是陕西人似的,听到的全是秦腔。其实不然,西北五省的人说话声可不都接近秦腔啰!我之所以能够听得懂陕西话,主要得益于20多年前曾在西安工作和生活过两年的经历。我的座位靠近车厢的过道,对面坐着的好像是一家父子三人:稍大一点的女娃靠近车窗坐着,低着头只顾玩着手机;小点儿的男娃则显得有些淘气,从小背包内翻倒出不少的小零食和几瓶饮料,放在小桌上吃个不停;其父与我对坐。男子看上去约莫四十岁上下,一眼就能辨认出是一位地道的陕北汉子。他生得一副浓眉大眼长鼻梁,薄薄的嘴唇,麦子色中略带红晕的鸭蛋脸型,显得稳重大气。其间,男娃将一包薯片掉在了我的座位下,我和善地弯下腰捡起来,随手放在了小方桌上,正好被那男娃的父亲看在眼里,于是对我说:“谢谢大叔,麻烦你了!这娃淘得。”

举手之劳,说不上谢谢,你客气了。”我回答道。

接着我试探性地问道:“你这是要陪娃娃们去旅游吗?”

“这不是放暑假了吗?送俩娃回延安老家去看他们的爷爷奶奶,老人们想孙子了。”男子如是回答。

我又问道:“你在西安工作吗?”

男子回答说:“在西安市新城区政府里工作。”

我应了一声说:“哦,在政府部门工作,公务员挺好的。”

男子接着问我说:“大叔,你一个人出门旅行,想必是上咱延安去的吧?”

“是的,与你同路。这么说起来,我们之间还是很有缘分的啊!”我这样回答他。

但凡经常出门在外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种经历,就是在旅途中往往会遇到愿意与你说话交谈的陌生人,这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我饶有兴致地说:“延安是中华的龙兴之地,对于我们5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来说,其在心中的位置是无比崇高的:因为它是中华民族重登世界历史舞台的‘虎跳峡’,是人民共和国的奠基地,陕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警示镜——李自成的原产地。”

“大叔,你用这样的历史观来看待延安,咱还是第一次听到。”男子有些兴趣地说。

显然,男子对我的话是认可的,我的心中有些窃喜。接着说:“美西方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红旗下的二、三代人的身上,这是不会得逞的。”

男子附和地说道:“看来大叔还是位爱思考的人。”

我只是笑一笑,点点头,但没吱声。

接着,男子热情地说:“大叔,如果不嫌弃的话,咱愿抽一天的时间来陪你,在市内的几处红色景点走一走,看一看,做个向导。”

我赶紧回答说:“谢谢!谢谢大兄弟的一片热情,不好意思去麻烦你。来延安之前是做足了功课的,何况现在的资讯这么发达。”

是啊,陕北人的那种粗犷豪爽、诚实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列车到达延安站的时候,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高、也是感觉最热的时段。在去酒店的路上,我下意识地抬起头,望了望天,突然发现这里的天空原来也是湛蓝湛蓝的,看不到一丁点的闲云,映入眼帘的是满满的一尘不染的绿色,这种景象让我惊奇,超出了我曾经对陕北灰蒙蒙的刻板印象,这一切的变化也印证了时代的发展变化。沿着与南川河并行的七里铺大街向北行,没一会儿就来到了事先预定好的酒店。

(作者:耕耘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