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

时间:2016-03-07 浏览量: 作者:

——“开放”和“封闭”的碰撞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对于中国教育领域来说,“互联网+教育”位列2015年教育信息化十大关键词之首,这显示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的混淆的情况。

 
   “互联网+教育”指的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教育改革,“教育+互联网”则是侧重于用互联网技术包装教育。互联网思维是“互联、互动、多元和建构”,每个人都是互联网的主体,也都是创造者和传播者。“互联网+教育”是用一个开放的系统去改造当前的教育系统。

 
   “教育+互联网”则是在不改变当前的教育系统的结构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包装教育,使得教育在现有的模式下显得更有“效率”。而当前的教育基本是以“目标、计划、组织和评价”为主的泰勒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封闭的教育系统。故而当互联网进入到教育的时候其开放性系统的特征几乎都给屏蔽掉了,只剩下互联网技术了,变成了“互联网为教育所用”。

 
    故而当前很多人把“互联网+教育”(事实上是“教育+互联网”)理解为“硬件联网+办公自动化(软件代替手工)+办公电子化(电子介质代替纸质)”。

 
    比如在学校推行智慧校园管理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一人一账号,从学习到管理全公开。”使得教师和学生生活和学习全部在监控之下。

 
    在教学中,不少人把“互联网+教育”(事实上是“教育+互联网”)理解为“信息存储+视频传输”,广泛地开展“微课”制作活动,把教师授课视频挂在网页,似乎就实现“互联网+教育”了。类似的活动确实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但把多媒体授课、“微课”的制作和传播当作“互联网+教育”是不妥的,因为这并没有给教育本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显然近期的所谓的“互联网+教育”并没有真正把互联网加入到教育之中,而只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得本已经很封闭的教育系统,更加的封闭,是典型的“教育+互联网”。

  
    互联网的技术大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使得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生活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监控,对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似乎很有好处。但是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建立在一个“封闭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之下,即便是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也仅仅是“更快”的完成学习目标而已。随着“微课”的普及,在固有的课程目标的限制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记住)学习任务,师生之间的“互动”将会大量减少,而只有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才能实现的思维、情感、价值观等则无法得到发展。

 
    可见,“教育+互联网”只能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最后想说的是,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需要在教育中融入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当前封闭的教育系统中的学生和教师能够协同,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完成课程目标并推动课程的发展。课程能够自组织发展了,创新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故而,“互联网+教育”和“教育+互联网”是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碰撞。只有教育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互动、协作,实现系统的自组织,打破传统教育坚硬的封闭的壁垒,中国教育改革才算初步实现。 (作者: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