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杜剑彬:有一种精神叫“钉钉子”

时间:2016-03-03 浏览量: 作者:

  201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各级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时间过去三年,总书记又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上重提“钉钉子”精神,可见“钉钉子”精神是我们党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反对“四风”中总结出的适应于转变作风、深化改革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流行一种“钉子精神”。“钉子精神”是雷锋同志用行动诠释了学习与时间、生命与奉献的关系,一度成为一种国民精神,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如今,我们虽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但是,我们面对形势和任务却是相同。习总书记在3月5日提出“钉钉子”精神,不只是时间的巧合,还有其更加深远的意义。钉子之所以能钉进木板,是因为目标小,力度适当,而“钉子精神”倡导的正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要有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转变作风需要“钉钉子”精神。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反对“四风”教育活动中,我们身边的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有的时候不是不实,不是不好,关键是时紧时松。紧的时候,人人自律,个个小心,不敢违反规定,人人都按照规矩办事;但松的时候,就会将规矩放置一边,将纪律抛掷脑后,出现反弹。其结果就是作风时好时坏,群众质疑声起,有损党的形象。这是没有持之以恒,没有坚定的意志转变作风,一是没有常态化的结果,直截了当的说,还是缺少“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不是一下就能够钉准、钉好,需要的是一下接着一下敲,钉牢一颗接着钉第二颗,如此以往,也就是需要持续不断的解决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才能够更好地取信于民,才能够更好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支持,赢得民心,促进和谐发展。这就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这样的精神,我们既要宣传、发扬,更需要认真学习领会,行动远远比说教更有力量。  

  深化改革需要“钉钉子”精神。中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改革到了攻坚期、深水区,这是国内外各界的普遍共识。然而,问题的共识并不会自然导致解决方案的一致,因此才有了一段时间来关于如何改革、从哪里开始改革的激烈争论。这种争论,一方面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成长产生了巨大的活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呼唤着改革者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通过更为有效的行动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应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多次提出干事业、做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并且只有钉下一颗再钉一颗,不断钉下去,才能管住长远。这种精神对于执政党团结带领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尤为必要。  

  今年3月5日,恰逢毛泽东同志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53周年,又是“十三五”的开局年,更是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攻坚年,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纪念,以什么样的行动践行,恐怕大家心里都有主张。钉钉子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态度和勇气;雷锋是一种精神,他应该跟随我们的时代,融入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克服困难与阻力的有效方式,真正的国民精神。(杜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