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周明华:“用工荒”根源还是“意识荒”

时间:2016-02-17 浏览量: 作者:

   大年初七,新年气氛意犹未尽,上班族已经回到城市,开始假日后第一天工作。都市白领吃不到煎饼果子,老板当起“外卖骑士”,许多外来人口返乡过年,一些大城市几乎上演了“空城计”,让城里人一下子觉得没了往日的方便。一些大城市出现的“用工荒”使许多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可或缺。(2月16日《南方都市报》)

  我注意到,有人认为,一年一度的所谓“用工荒”,是舆论造出的一个生硬概念,这是市场的一种短期调整过程,没必要大惊小怪。事实上恐非如此简单,近年来,春节过后,你只需到各地务工招聘会去看一看就发现,那些摆店设牌的,招聘的人比应聘的人还多。或许你还会说,这只是北上广和沿海城市存在的一个“春节病”。但事实上,即便你身处西部腹地,这个用工“荒态”已经从沿海扩延到咱们身边。

  在争抢劳动力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可谓绞尽脑汁。从大幅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到组织招聘团队异地上门招人;从刻意增设了夫妻共同就业的“夫妻岗”,到老板提早给老员工微信红包拜年;从公司团年晚会上当场以捆计发年终奖留人,到为外来务工者的父母寄发过年红包,等等,争抢农民工的镜头频频纷至沓来,甚至让人产生某种幻觉,农民工业已变成了社会的香饽饽。

  农民工近年来继续短缺是真,但就此成为香饽饽,估计还不能这么乐观。近年来的用工荒的程度之所以不断加剧,是我国劳动年龄比例出现变化,劳动力供给压力减弱,但需求却持续强劲。虽然今年开始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但政策的利好尚待蓄势而发。特别是在某些局地,这种“招工难”现状还会非常严重。

  当前,缺工原因表面上看是因劳动保障力度不够,各种奖金与福利的分配不公,甚至是公民选举权的离乡旁落,但根由还是我们社会的工种歧视意识的长期发酵所致。给工人加薪,铸就劳动公平,归还一线工人的劳动尊严,是一个方面,但尚无抵达解决缺工现象的内核。只有使我们社会对工人的已显固化的陈旧意识得以摧枯拉巧式的瓦解,才是最主要也是最紧迫的,才能抵达解困达舒的内核。

  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三大汽车工人的平均年薪超14万美元,同年的美国教授平均年薪为9.29万美元。我国同期同类产业工人时薪仅一点五美元,不足美国汽车工人的70分之一。我国经济在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GDP跃居全球第二,财政突破早就10万亿元大关,但一线产业工人的年薪增长至今不足美国工人收入的10%。如今近10年过去,此等不平衡状态并未从根本上较正。

  究其原因,便是我们社会对待一线工人的敬重意识缺失甚至荒芜。包括沿海地区在内的各地,其经济发展模式仍停留在粗线条型、直线型。以压低劳工成本为本能管理意识。这导致制造业长期处于低级加工链的浅表层,完整而有灵魂的企业形态很难具备,更像是世界工厂里的一个只闻榔头声响的生产车间。在这个车间里,鲜有技术革新、品牌推广、知识产权、销售终端。

  更让人忧虑的是,当前不仅是上亿外来工生存与劳动价值的国家意识迷惘,一大批中小企业甚至包括垄断国企里,一线工人的命运也渐次跌入底谷。所以,“用工荒”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意识问题,是允许少部分人无限制的切分大部分人的劳动蛋糕的习惯性漠视,更是需要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问题,这需要国家政策与法制意识的全面痛觉,尽快做出方向性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