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暖评十堰 > 正文

【红笔快评】“不”字真言让“火焰山”蝶变花果山

时间:2024-04-07 浏览量: 作者:殷建光

在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曾有一片严重石漠化的“火焰山”,它位于十堰市丹江口市石鼓镇,总面积8000余亩,处在丹江口水库“临水1公里”生态红线内。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专家考察后断言:这里不适宜造林,将永远成为“不毛之地”。但当地造林人不信邪,凭着“石头缝里种树”的顽强精神,30年来坚持不懈接力造林。如今,“火焰山”上长出6000多亩树林,植被覆盖率达70%,成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30年半甲子,人间创奇迹。“火焰山”蝶变花果山,紧扣一个“不”字。

不认命,改变命运。命是基本,运是灵动,命与运,从来都是互相促动。屈服命运,就是懦弱的代名词。不认命,方能改变命运、创造生命的传奇。日本专家“不适宜”“永远”的断言,似乎就是命运。但是,石鼓镇人不认命,石鼓镇党委、政府下定决心:“誓把荒山变绿园”。1994年,时任石鼓林业站站长朱秉启(已故),带领十多人在“火焰山”上撒播白花刺种子,开启“火焰山”的生态治理修复之路。瘦弱的白花刺在石头缝里扎下根来,发芽成长,不停地吸土聚肥,并逐步改良土壤。经过10多年的“打底”,“火焰山”的石漠化扩展趋势被踩下刹车。山上有了星星点点的绿植,是希望,是号角,是激励,星星之绿,可以绿满原。不认命,创造生命的绿色奇迹。

不畏难,攻坚克难。面对“比较粗放,靠天活,成活率低”等缺陷,丹江口市成立专业化的造林工程服务队,在陡坡峭壁上扎上钢筋,放树枝种柴草,形成小“梯地”。为了扎钢筋,造林队员把绳子拴在腰上,由人拉着在几十米高的峭壁上作业,不少队员因此扎破了手、扭伤了腿,在两条沟壑之间垒石头,形成三角形的小固土坝,然后栽树。市里协调,政府拨付一部分,站里统筹一部分,债主减免一部分,才算化解苗木债务危机。为解决放牧破坏植被问题,地方政府实施封山育林,对牛羊圈养农户给予一定补助……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在“难”处,让树木成长壮大,创造瑰丽景观。

不守旧,破旧立新。移栽树苗时要带土,并用地膜覆盖保墒。加上生根粉和保湿剂,才能提高树苗成活率。还要在树苗四周砌挡土石埂,防止水土流失冲毁树苗。苗木栽下后,要注意抓根,讲“三提一踩一扶正”,研发出一种利用虹吸原理的滴灌节水装置,一桶水可以保湿20天,这项“一种匀速易控节水滴灌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创新的力量是强大的。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当地村民受到启发,开始尝试种柑橘、石榴等经济林木,如今“火焰山”片区共发展柑橘8000多亩、石榴6000多亩,老百姓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火焰山”蝶变花果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火焰山”蝶变花果山,“不”字密码是真言。丹江口市迄今共治理石漠化面积114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植被建设14.54万亩,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仅更好地为汩汩南水北流保驾护航,而且赓续增加了人民福祉,增厚了“绿色家底”,实现了生态文明多赢,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样本。

(红笔: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