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杜剑彬 > 正文

十堰文明网:坚守家校联盟,共育道德精神

时间:2020-11-24 浏览量: 作者:杜剑彬

最近,因家庭作业导致“家长退群”事件闹上了央视,引发网友评论不断,是非曲直,众说纷纭,背后的原因发人深思。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文明教育的实践中得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传授多少学问,完成多少作业,而是重在开启人的心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即牺牲自我,成就未来的道德精神。因此,教育的首要不是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为做作业而做作业,而是立行止、传道德,而后授知识。古人认为,一个人读书首要不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而应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不能干什么,用读书人的态度涵养做人的道德精神。这就是文明教育的起点,也是家校联盟的初衷,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高度契合。实践证明,教育最困难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识,发明多少专利,而是将一种观念(精神)植入人的灵魂,使之成为其一生成长(成才)的文化底色。

古人云:“发智在师,育善在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术有专攻”。老师重在启迪、开发孩子的智力与潜能,授予学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则主要靠家庭环境的熏陶与父母的言传身教。百年树人,贵有专方。家校联盟,作用各自不同,把家庭作业作为“家长作业”显然有所不妥,削弱了家庭教育在育人功能中的主导地位。

不可否认,现在老师工作的内容确实繁杂,众多与教学无关的考核评估工作,社会活动等压得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喘不过气来,要想提高成绩,保住年级排名,不得不捡起“家庭作业”这根稻草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短板。明知“家庭作业”遭人厌恶,与“减负”相悖,却禁而不止,不是一道简单的行政命令就可以解决得了的。

坚守家校联盟,共育道德精神,不能只喊口号,也不能只讲空话。家校共育的初衷是增强教育的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孩子养成优良品质和学习习惯持续发力。这就需要老师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能仅凭QQ、微信传达冷冰冰的指令;同样,家长也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身体力行,与孩子一同成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以身作则传承良好的家风,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家校共育的途径很多,一些好的传统的做法仍然值得借鉴,诸如家访、家长会、成人礼、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科技体验、挫折教育、红色教育、农耕文明教育等等,这些家校共育的教育载体,曾经对教书育人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基石,一是善,二是理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首先是要教会青少年友善,学做好人,然后争取学做君子,做社会有用之人。只有当他们具有公民的自由平等意识、权利和法制意识,只有当人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时候,他们学习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有益于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当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需要作出正确选择的时候,才能义无反顾,选择前者,靠的就是觉悟和修为,以及种入心中的道德精神。

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不止于活在当下,而是奋进当下,牺牲自我,为后人不断积累和创造财富的好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道德精神的支配,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面对任何时局变化,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才不会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才不会松动。道德精神源自坚守,成于磨砺,传承和弘扬好道德精神,不分家庭学校,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杜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