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叶艳芳 > 正文

网购:口红效应与被压抑的消费欲望

时间:2015-11-15 浏览量: 作者:

有时候我怀疑永远繁荣的消费氛围是不是媒体在导演,连光棍节都可以变成消费狂欢节。

曾经风靡一时的《男人帮》,号称中国男人版《欲望都市》,若干个美女像走马灯一样出现在三个小资男主角的生活里,他们对白矫情,表演僵硬,编剧根本没有搞懂男人,更别说女人。唯一的亮点是男女主角们几乎保持着一分钟换一套衣服的频率,他们的服装混杂着英伦、日韩和欧美风格,他们频繁地更换行头不光是为显示潮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充当了京东商城的模特,那些服装、装饰品、鞋包象征着时髦和品位,成为都市白领纷纷效仿的典范。

可我的第一次网购是失败的。

那是2006年夏天,我在淘宝上迷上了一件集复古、文艺范儿、小清新于一体的小衬衫,白色亚麻质地、绣花、系带、无纽扣……种种元素在网上看都美翻了,而且来自美丽的杭州。从邮局领回来却让我大跌眼镜:绣花线大红大绿而且没有质感,针脚、布料都是那么粗糙,俨然一件地摊货。可见网购很多时候并不是“所见即所得”。

我为什么后来会迷上网购,甚至不知不觉地染上了网购瘾呢?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应该是“口红效应”在作怪。“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也就是说在经济不那么景气的时候,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而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安慰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经济不景气无形中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我大概就是这样的消费者,手上的闲钱绝对不足以做任何跑赢CPI的有效投资,于是理财精力放在了网购上,毕竟钱花出去了才算自己的。所以我每天至少花四五个小时迷在网上看海量的商品,吃穿住用行,缺啥买啥,淘宝聚划算等打折信息像海妖塞壬的歌声一样诱惑着我,卖家们总会及时地把打折信息发到我的手机上,于是我的支付宝账号在一年之内快速地加v。

冷静地想一想,网购确实刺激我加入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者行列,但只是制造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好像自己得了很大的实惠,其实化妆品堆满梳妆台,一部分必然是要过期的;有的衣服还没穿出去就不喜欢了,能让我保持持久喜爱的还是在商场花重金败下来的那些衣服;有些日用品的折扣跟超市做活动也差不多……去年“双11”和“双12”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一大堆早就看中的东西,今年的“双11”我早早地睡下了,没有花一分钟和一分钱参与所谓的“疯狂24小时”,第二天才知道人们在光棍节网购交易额突破数百亿元。

便宜没好货、慢工出细活的道理人人都知道,那些快速赶出来的东西难免会有看不到的瑕疵。然而中国人被压抑的消费欲望有多强烈,网购就有多火热,内需就这样被淘宝网们撬动了。

网购几乎抹平了现实和网络之间的距离,消费过程省时省力。当我看上一本书的时候,一点鼠标,亚马逊第二天就可以送货上门;当我参加团购,淘宝卖家很快会把吸尘器、化妆品、衣服、年货等送到小区门口。除了出去工作和吃饭,我几乎不需要逛街,“宅”得更加彻底了。

那么我是怎样走出网购瘾的呢?

商家都知道女人和小孩的钱好赚,因为他们够无理、够冲动,把网银放在电脑边上最容易导致网购冲动。现在我把网银藏在了一个不容易找到的角落,在找网银的过程中我就会想想:也许这个东西没有必要买。

网店现在都设计得相当精美,波西米亚、通勤、甜美、淑女、文艺、复古、学院……种种风格都可以从画面上做到极致,配上感人的品牌故事,极其容易触动消费热情。以前当我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或书的时候,眼睛都不眨就付款了。现在我会认真地询问家里的两个男人:这件衣服好看吗?我有必要买吗?他们会发表很多评论:这件衣服不适合你;毛料衣服便宜了很容易起球,一起球版型再好看也没用;衣柜里有一件颜色一模一样的……于是我咬咬牙取消了订单。至于书呢?我现在首先看看新浪爱问知识共享里有没有免费的电子版,如果有的话果断不买。

网购譬如男女关系,也许只是刹那痴迷,你却起了一生一世的贪念,那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提醒自己戒除内心的贪念也可克制网购瘾。

女人那么喜欢网购,其实如张小娴所说,只是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很多很多的安全感。人生有太多的欲望黑洞需要去填满。

如果可以的话,我现在只想网购一个闺蜜,陪我聊天喝茶看书逛街,柔软地消磨时光。淘宝能做到吗?它做不到。所以我几乎彻底地从网购里解脱了。

(作者:叶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