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其他 > 正文

【短评】着力提升师范生教育信息化水平

时间:2016-09-08 浏览量: 作者:

    近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列入高校和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这是继2014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来首次明确要求把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职前培训,作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本科院校,汉江师范学院更当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大势,在师范生信息化教育方面有所突破。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立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任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总书记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主旨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要求。伴随“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教育信息化是鄂西北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湖北省连年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的十堰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或电子白板,有的已具备移动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些都为本地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积极适应这一新变化,学校应当在着力提高师范生信息化素养,拓展信息化运用能力等方面建立标准,迈开步伐。
教育信息化是新时期教育对象成长的新要求 。“95后”已然成为当今高校教育对象的主流,他们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新生代”,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和之前的数字时代 “移民”有着很大区别,更愿意在活生生的体验和实操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高等教育必须研究教育对象这些新特征,主动将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融入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适应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数字时代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精细化和科学化。
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教师信息技能训练中心初步建成,在线学习培训机制日趋完善,在专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此外还承担了湖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这些优势为下一步全面深化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此有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 师范专业标准展应当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因此,在制定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应当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动态标准,完善课程体系。既要对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整合体现实用性,又要关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前沿体现前瞻性,既要培养师范生息技术基础知识,更应当培养其信息化思维模式,并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二是深化调查研究,建设适应基础教育现实需要的教师技能训练平台。 随着近几年“三通两平台”工作开展,中小学的信息化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所以,我们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也应当与时俱进,我们的信息化实训环境应根据一线教学环境的特点同步跟进,这就需要我们在师范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深入到基础教育一线,准确掌握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真实情况,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渠道建设好学校的教师技能训练中心,形成师范专业实训环境的信息化、动态化、精准化提升。
三是注重资源整合,充分挖掘现有信息技术设施的教育教学功能和效益。 校园作为师生的主要工作学习和生活场所,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的养成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专科阶段的信息化系统目前仍处于“孤岛”状况,数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管理、教学的信息化应用程度离本科院校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使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建好我们自己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明了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和目标。培养和造就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教育师资,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建设高水平本科院校,着力提升师范生教育信息化水平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