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虎尘:经典诵读提振读书报国精气神

时间:2019-02-27 浏览量: 作者:虎尘

汉江师范学院师生集体朗读国学经典《离骚》和爱国名篇《少年中国说》的报道,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该校这种具有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逐渐形成。我认为这样的教育形式非常好。此举对于全国所有院校(含小、中、大学)而言,具有“范式”的影响力,值得学习和推广。
那么,汉江师范学院的这种做法好在什么地方呢?突出表现在两点:1.始终把教师“教育报国”和学生“读书报国”的理念,与“爱国主义”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2.始终把传承国学精华作为激励和提升学生们奋发读书和健全人格的目的和任务。
对照汉江师范学院的做法,当下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学教育看似“如火如荼”,但是,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缺什么呢?那就是:淡化了,甚至于消解了教师们“为什么教书”“为谁教书”、学生“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这两个严肃的时代命题,而这两个命题恰恰触及中国当下教育教学“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中的软肋。倘若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可能朝着负面性,或者负能量的倾向渗透和发展。
一个民族,或是国家,最终的可持续性地发展和强大,取决于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的人群。那么,我国当前的舆论生态(含网上舆论生态)是什么状况呢?总体来看,整个青少年群体,包括占了相当比重的在校的“学龄人群体”和“社会人群体”(含“家庭教育群体”)的认知价值取向和劳动价值倾向,几乎一致性地倒向“娱乐圈”。故此,我们对于娱乐圈(含音乐和影视圈,以及各种“秀场”)这种过度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必须进行认真而严肃的批评和批判。
在我的教育观念中,“知识分子”这个名词性概念的中心内涵,应然定位在“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考察“知识分子”的内涵,我的理解应该是:能够启蒙和影响,推动和引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直至每个人朝着“文明”“进步”“发展”的语境,最终达成共识的中坚力量。如果这些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群体”缺少了,或者缺失了上述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就必然会降低,或者消解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的这种内涵。
那么,这样的人群,无论他(她)们的学历、资历、学问有多么地“牛”,我们在对其“知识分子”身份的界定上,都应该作为被排除的对象。如果由着各种“权威”的作用力,还有由着非理性逻辑思维和非文化性特征的乱象和问题去自由地导向,肯定是要误导和贻害一代又一代人的。
所以,汉江师范学院师生集体诵读国学经典和爱国名篇的做法,其中所折射出的教师“为什么教书”“为谁教书”、学生“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的时代命题,是当前教育领域和各级各类学校所必须认真面对的严肃的时代命题,并将对这两个时代命题的回答作为教育教学的日常性工作来对待。
(红笔: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