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姜虎成:也谈“党性”与“人民性”

时间:2017-04-28 浏览量: 作者:姜虎成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引发热议,剧情的深入也引发了我对“党性”和“人民性”概念的思考。

究竟什么是“党性”呢?这需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党”。通俗、简单的理解就是“由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组成的一个利益团体”。那么,什么又是“党性”呢?在没有明确其鲜明的地域性,或者说在没有明确其鲜明的归宿身份(包括政治立场和阶级利益)的时候,它实际上是一个中性词语。我给它下的逻辑性定义是指“由某一个阶级集团所构成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的共同体”。

定义有了,再给“党性”加上“中国共产党”这个定语,那么,这个词语就有了形式和内涵的归宿了。也就是说,“党性”这个词语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这个政治立场和阶级利益的界定语境下,才能够彰显它的客观的本质属性。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又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指“代表和维护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正当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利益的共同体,并由此而形成的政治价值取向”。

那么,什么又是“人民性”呢?首先需要弄明白什么是“人民”。新中国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在网络全媒体语境之下,深入地探讨“人民”这一称谓的时代内涵非常重要。在我看来,所谓“人民”,就是指“一切具有正当利益诉求的国家公民”。那么,什么叫“人民性”呢?我给它下的逻辑性的定义就是指“某一个政党把维护一切具有正当利益诉求的国家公民,作为自己的政治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人民性”是“党性”存在的根据,“党性”是“人民性”得以实现的保障。

可见,一旦在一个词语的后面缀上“性”字,这个词语往往就不再是一般性的词语了,而已经变成了作为某种价值取向的名词性的词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研究和探讨,对严肃性的政治术语的定义是必须要进行这种简明准确、通俗易懂的界定的。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党性”与“人民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同时也才能防止某些官员动辄发出将“党性”与“人民性”根本对立起来的雷语。

(作者系“红笔”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