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安合伙人”?
百度可以得到两大类搜索结果。一类是销售平安保险的代理,一类是创建平安的志愿服务队。
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有着这么一群“平安合伙人”,他们不销售保险,却为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上了一道又一道保险。
日前,这项由武昌区委政法委申报的《“平安合伙人”绘好共治“同心圆”》项目,获评省委政法委“新时代湖北政法工作优秀创新成果”。
10月16日下午,“荆楚政法基层行”宣传调研团走进武昌区水果湖街道滨湖社区,探寻他们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的秘密。
“荆楚政法基层行”宣传调研团走进滨湖社区。周光洁 摄
试点招募,汉版“朝阳群众”尽数出道
最初,“平安合伙人”是对标北京“朝阳群众”的平安信息员和热心群众。
2021年底,武昌区发出招募令,在水果湖街滨湖社区、杨园街建设新村社区、中华路街户部巷社区、粮道街昙华林社区、粮道街胭脂路社区招募汉版“西城大妈”,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招募令得到全区广大市民群众的热烈回应,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武昌区142个社区全都有了“平安合伙人”,总数超过6000人。
“荆楚政法基层行”宣传调研团采访“平安合伙人”。周光洁 摄
这些“平安合伙人”由律师、调解员、热心群众、下沉党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等11类力量组成,承担平安信息收集、矛盾调解、安全监测和法律宣传等任务,成为网格楼栋和行业系统全覆盖,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在武昌红巷,“红巷爷爷”义务宣讲红色故事的同时,还活跃在街巷院落,热心调解纠纷、排查隐患。在水果湖街东亭社区,“七宝巡逻队”开展常态巡逻,当好安全员。在水果湖街滨湖社区,“五三五”治理模式全面推行,社区治理队伍日渐强大。
两年来,“平安合伙人”上报各类安全隐患500余条,排查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物业等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起,成功调处率99%。
创新破局,老大难成了样板社区
“平安合伙人”刘爱芝曾在社区工作20多年,是水果湖街滨湖社区出了名的热心肠。退休了她也闲不住,主动到居住地所在的滨湖社区报名,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
滨湖社区居委会书记章肖鹏介绍,由于辖区小区老、人口密度大、居民人数多,各小区居民与业委会一度矛盾突出,对小区治理现状不满,常常拨打市长热线进行投诉,投诉件曾数居水果湖街道首位,刘爱芝也忙得够呛。
改变,来自省委政法委和区委政法委下沉工作队。在两支工作队指导下,滨湖社区以党建引领为鲜明旗帜,创新“五三五”治理模式破局。
“荆楚政法基层行”宣传调研团参观滨湖社区法治长廊。周光洁 摄
“五三五”治理模式,即依托下沉党员、直管党员、居民骨干、商企楼宇、社会组织等五大主体力量,组建“红五星志愿服务联盟”,以“共建带头、转化身份、接连加入”三条路径做强做大社区治理队伍,建立完善“科学定责、派单领办、多方联动、双级管理、评议激励”五项机制,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工作。
2021年,社区将“平安合伙人”融入“红五星志愿服务联盟”。刘爱芝也成立了刘老师调解工作室”,七名“平安合伙人”常驻工作室,解决邻里纠纷,武昌区司法局指定律师每周四进驻解决专业难题,调解成功率高达七八成。
去年夏天,辖区一对东北来汉定居的夫妻发生矛盾,50多岁的男主人酒后点燃家具,阳台烧得面目全非。刘爱芝闻讯上门,发现女主人表情木讷,对眼前的一切很是麻木。
了解到夫妻俩在武汉没什么亲友,丈夫时常冷暴力,刘爱芝主动添加女主人微信,陪她聊天,三天两头登门和她唠家常。两个月过去,刘爱芝和女主人成了好友,原本寡言少语的女人变得开朗了许多。
红五星志愿服务联盟不断壮大,凝聚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磅礴力量。联盟现有1000多名志愿者,核心志愿队伍活力不断增强。其中“平安合伙人”队伍从最初7人壮大到了百余人。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如今,滨湖社区已成为湖北省基层社区治理样板社区。
老当益壮,“七宝”巡逻队立大功
武昌区水果湖街东亭社区是武汉市建设的第一个商业小区,始建于1985年,如今已是不少人眼中的老破旧。
房子虽旧,人心不老。行走在武昌区水果湖街东亭社区,时常能看到一群“遛弯”老人,他们7人为伍,身着统一的橙色制服,四处打量、神情警惕。
“荆楚政法基层行”宣传调研团采访“平安合伙人”。周光洁 摄
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队伍,被街坊亲切地称作“七宝”巡逻队,也是名声在外的“平安合伙人”。从社区卫生到邻里和睦再到防骗防盗,他们样样在行。
“七宝”之一的黄惠兰说,她们现在是抬头除牛皮癣,低头拾垃圾屑,俯身扶起共享单车,远望违反治安动向,近前提倡文明行为,四处查看消防隐患,一路宣传核心价值观。
2019年,“七宝”巡逻队逮住一名鬼鬼祟祟的陌生人,一不留神还协助警方破获了团伙盗窃案。黄惠兰说,“七宝”巡逻队组建以来,社区刑事警情足足下降了六成。
红色智囊,老教授科学化解电梯难题
“荆楚政法基层行”宣传调研座谈现场。周光洁 摄
在很多地方,老旧楼房加装电梯是个“死结”,但在杨园街道理工大水运社区——武汉理工大学宿舍却无比顺畅。
原因无他,让居民的事居民说了算。
社区在立项之初,就积极动员党员承包楼栋变身小区“红色管家”,引导居民推选本楼栋的业主代表,赋权其主导负责加装电梯事项的联系和沟通,同时每个楼栋推选出3名党员代表组成党员先锋队,带领居民志愿者,依托“党员流动办公桌"开展轮值服务,上门宣传并征集意见。在“红色管家”的引领下,一批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成为电梯安装的设计师、规划师和监理师。
就这样,“加梯智治会”平安合伙人团队顺利搭建,居民规划师解决立项问题、居民设计师制定加装方案、居民监理师监管安装过程,实践形成了一套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和常态化运营机制。
针对加装电梯资金筹措分摊难题,“专家合伙人”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陈定方发挥几十年的专业特长,率先在自家楼栋实行以业主实际居住人数和楼层阶梯数作为变量来分摊费用的计算方法(“分摊方陈式”),兼顾公平和效益,获得一致认可和支持。
“只要秉承公心,这笔账就算得过来。”陈定方说。
新电梯落成后,老年居民的上下楼问题得到了解决,“喘气上下爬楼”、“买瓜不敢挑大的”、“下楼走走是奢望”成为过去式,社区里的欢声笑语更多了,部分曾因上下楼不便而搬到养老院的居民也选择搬回小区居住。
目前,该社区居民同意加装电梯共28部,已完工23部,正在施工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