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下午,2021级新闻评论班“智能媒体时代专业新闻评论员的素养与培养”师生座谈会于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302会议室举行。院系领导、新评班导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座谈会由新闻评论2101班班长汪小钰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金凌志、院长张明新、党委副书记李彬彬、副院长李华君、新闻系主任闫隽、新闻评论班导师顾建明、何志武、王溥、牛静,新闻评论班全体同学们,举行了圆桌会议。
首先,2101班的四位导师依次汇报了教学工作,并交流了对新闻评论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其人才需求的看法,以及对评论专业教育改革的设想。
顾建明老师回顾了新闻评论班的建班历史。他说,2005年秋季,我院开设新闻评论班,到2021级新闻评论班,已经十七届了。加之以前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开展活动,已经走过二十一年了。学院的新闻评论教育独具特色与优势。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我院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专业评论员。国内各大知名媒体几乎都有我们学院毕业的评论员,许多人在评论界颇有声望。在校的评论班学生勤奋好学,关心社会,积极历练,在国内大学生评论大赛中屡屡夺魁。因此,我院的新闻评论教育被业界誉为“新闻评论界的黄埔军校”。顾老师说,我们的新闻评论教学有个口号,即“养大思想、做小文章”。顾老师要求同学们多读书,养育思想,把握时代精神,讲求经世致用,写出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最后,顾老师向同学们简短介绍了新闻评论班各位导师的优势,展示了学院为我们新闻评论班组织的雄厚的师资力量、搭建的媒体平台。
何志武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我院新闻评论团和新闻评论班的建设初衷和初期情况,并以新闻评论班的历史成就,鼓励同学们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写作,投身实践。他说,现行背景下媒体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新的信息层出不穷,但可以确定的是,有价值的思想永远是稀缺的”。谈到具体的学习方法,何老师勉励同学们多读书,要求同学们一个学期至少产出十篇读书报告,在书海中丰富思想,增长见闻,以广阔的知识面武装自己。

王溥老师从新闻业界的需求出发,谈了对新闻评论班学习的要求。王老师对我们新闻评论班在国内多场评论竞赛中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以国内新闻业的现状为出发点,阐述了国内新闻市场上评论人才规模相对稳定、对新人需求量不大的客观事实,并教导同学们不要将目光局限于新闻业界,更要注重整个舆论场中各个机构在意见生产方面的需求。他说:“传播主体在改变,评论人才也要相应地改变。不能只准备为媒体服务,更要准备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和社会部门服务。”发言的最后,王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加强政治素养、加深实践积累的建议,并就新闻评论班的课程多样性等问题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身处美国的牛静老师以录屏播放的形式,与大家见面。她向同学们讲述了美国新闻评论的基本情况,并以《纽约时报》为例,讲述了美国新闻评论立场丰富、意见多样、形式新颖的特点,还对美国新闻评论的体例做了简要分析。为了向同学们讲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牛老师又向同学们介绍了专栏作家这一概念,建议同学们培养自己在特定领域的知识专长,将专业知识与新闻热点相结合,再用公众容易接受的理念进行表达。谈到与同学们的相处,牛老师表示欢迎同学们在中美对比观察等议题上与她多进行交流,也鼓励同学们与她一同读书、分享心得。
在四位老师完成教学工作汇报后,学院领导就如何培养新闻评论班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思路,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建议及期望。
学院党委书记金凌志强调,新闻评论班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发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首先提出了新闻评论工作者应该具有的五种思维:政治性思维、社会性思维、独立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哲学性思维。他认为,作为新闻系学子,每一个人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保持洞察力,坚持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针对如何培养这样的思维,金书记从选修课方面着手,以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向企业发放问卷为例,指出学院要充分洞悉社会需求,从而确认学生的需求并据此开设选修课程。
学院院长张明新首先强调了建设新闻评论班特色方向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进行建设做发言。张院长提出以创新精神、追求卓越和建设大格局三个概念为基础,擘画蓝图。他提到在华中工学院时期,我校即开始建设新闻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如此,华中大更是全国唯一一所开设新闻评论班级的高校。他强调,创新精神是我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评论班的学生更应当发扬创新精神,有大格局,立大志向,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奋楫笃行。“希望大家将来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做出自己的影响。”张明新对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期许。

副院长李华君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就如何打造新闻评论班品牌做发言。李院长认为,作为青年学生,很多学生会受到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但作为新闻系学子,应当拥有政治的敏锐性,主动向主流媒体靠拢,培养建设性思维。在专业技能锻炼方面,李院长举出新华社湖北分社对应聘者算法技能要求的例子,表示随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系的学子不仅要熟练掌握全媒体技能,拥有国际化视野,更要有搞懂数据分析和计算算法的底层逻辑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数据化趋势。最后,他分别就学院和学生两方面提出了建设新闻评论教学品牌的要求。
“新闻评论二十年,正好是我亲历了整个历程,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换。”区别于之前的发言,新闻系主任闫隽从感性的角度分享了她与新闻评论班共同成长的感受。她提到赵振宇教授先后发表的两篇文章《学生是学校的名片》和《教师也是学校的名片》,表示对学生的关爱和老师们坚持学习,与时俱进是评论班能成为“黄埔军校”的根本原因。此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教育在2018年获得国家级二等奖这一教育界的顶级荣誉,闫隽认为,这离不开华中大历届领导班子对新闻评论班的照顾和扶持。
师生交流环节中,班长汪小钰就班级建设、未来目标及行动,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尤其在学风建设方面,她介绍道,同学们会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并互相评论对方的写作,会在将来的学习中不断精进。学习委员郭思骋和潘天行等同学也就选题和教学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与老师们交流。师生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随后,同学们分成多个小组,单独与导师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转自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