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评资讯>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评资讯 > 正文

时评之道·星访谈²º²² | ⑮ 山大团队:以视频为载体,用青春之火敲理想之石

时间:2022-10-24 浏览量: 作者:

图片2.png

山东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敖宇、吕昕纯、曲亚宁、李谡(从左至右),获得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视评”组优胜作品。代表作:《审视“双十一”,造节热潮还能走多远?

红辣椒评论:先作个自我介绍吧,让小伙伴们认识下你们。

山东大学视评团队:红网的朋友们,见字如面,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视评团队,共有1位指导老师和4位成员。本团队的指导老师是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谢锡文教授,她同时也是我们新闻评论课的任课教师,在她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了参赛作品的创作。上图中是我们的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是:敖宇、吕昕纯、曲亚宁、李谡。

红辣椒评论:之前有接触过视频评论吗?你们怎么看待视频评论这一形态?

山东大学视评团队:之前对于视频评论只是但闻其名,却未行其事。虽然我们团队在此之前有多次合作制作视频的经历,但这还是第一次尝试视频评论。

对于视频评论这一形态,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它。一方面,其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5G技术、视频制作的不断成熟,新闻评论也从传统的“笔下有千钧”变为当下的“频中有千意”。红网创新性地采用这一形式,不但丰富了新闻评论的形式,也增强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扩大了传播面。

另一方面,这种视频评论的形式要求新闻评论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能力。正如曹林老师在评论我们的文章时所说“懂得运用新媒体技术”。同时,视频评论也更加强调团队的协作能力。在我们团队中写作、拍摄、协调、编辑分工非常明确,正因如此才能让作品“言之有物,见之有情”。

尽管视频呈现的方式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在我们看来,视频评论的核心仍然在“评论”,视频只是载体,是镶嵌在甲壳虫外壳上五颜六色的光芒。潜心打磨内容,精心推敲思想,用青春之火,敲出理想之石,在我们看来才是不被技术所囿,真正传递新闻思想,评论当下时事的真谛。

红辣椒评论:谈谈获奖“视评”的创作过程吧。在“视评”创作方面,有没有觉得特别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东西?

山东大学视评团队:回顾整个创作过程,为了保证选题的时效度,其实只有不到五天的时间,大致可分为:构思写作、采访拍摄、剪辑处理三个阶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在下定决心以视评的形式参赛后,我们团队在第一时间着手查找资料、开选题会,并结合当时的热点事件与社会氛围,选择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为切口。在对比其近几年的整体营销额、营销手段等变化后,我们试图探讨其背后“造节热潮”的持续度问题。一是因为这一话题在过往的时评中鲜少被提及,具备一定的新颖感与挑战性;二是因为“造节”营销确实在近几年面临着“流量见顶”的挑战,具备讨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在确定主题后,我们用了两天的时间来写作时评文章,并再次开会商讨、逐字逐句地修改打磨。在确定文稿的基础上明晰拍摄脚本与思路,这为我们后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采访拍摄阶段,为了丰富视频内容与突出新意,我们加入了街头采访与专家采访,并首次尝试“时评面对面”的方式,通过“问答”形式增强与观众的交互感。

最后,在视频的剪辑处理阶段,我们结合红网要求与自身特色,以“简洁、美观、顺畅”为基本要求,力求明确传达主旨、兼具美感。在此,很感激红网编辑张瑜老师多次耐心与我们沟通修改,包括字体、颜色等诸多细节,才使得最后的成品既能够做到基本的表情达意,亦能有观后的心上留痕。

在复盘阶段,我们也有一点收获与遗憾想与大家交流分享。首先,感触最深的一点是“题好文一半”。我们认为此处的“题”既指文章标题具备吸睛的特征,更指选题本身具备深远的社会意义,至少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很幸运我们赶上了“双十一”这班列车,才有了这次美妙的创作之旅。而在如何选题的具体操作方面,曹林老师在《时评写作十讲》一书中有更为细致独到的见解,这是一本很好的指南书,可以在时评这条路上少走许多的弯路,特此推荐给朋友们。

此外,在多次观看成品的时候,仍然不免遗憾我们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就像评委祝华新老师所指出的:两位主持人的分工并不明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主次的分工,捧逗角色分明,这样可以给观众以明确的指引,也能更加凸显时评的重点。且两位主持人的讲稿并不应该单纯是文字评论的简单翻版,而应该结合视频的具体语境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更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也更容易使得观点入耳入心。我们在今后会注意这一问题,争取将本次的经验运用到下一次的创作中,也希望朋友们可以避开这个隐蔽的“坑”。

红辣椒评论:恭喜你们获奖,请代表你的团队,说一下获奖感言吧。

山东大学视评团队:获奖的那一刻,我们惊喜而庆幸。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也不例外。感谢红网平台与编辑们愿意为我们那些尚显稚嫩的作品一个被看见的机会,就像一颗不会融化的巧克力坚定我们走下去的信心与勇气。感谢任课老师与评委们对我们作品的细致指导与真挚评价,让我们知道下一步的路应该如何走得更稳更远。

其实,开始时评创作就像是一段美好的旅程,它伴随着一节新闻评论课而来,却没有止步于理论教授,而是鼓励着我们向前迈一步又一步,去写作、投递、被拒、再投,在反复的过程中,沉淀知识、积累素材、拓展视野、收获成长。

好的时评作品,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会泛开涟漪,会落地有声。祝愿我们都能在时评这条路上,拥有一颗这样的石子,胸怀天下事,笔下有千钧,回声万重里。

红辣椒评论:对于“视评”竞赛,有什么意见与建议吗?

山东大学视评团队:特别感谢红网创新性地提出了“视评”这一新闻评论竞赛形式,为我们提供更有创造性的机会。文章合时而作,而在当下短视频逐步深入人们生活的现实背景下,新闻评论从纸上的文字变成跳动的画面,无疑具备其独特优势与深层魅力。我们想结合参赛的过程与经历为“视评”竞赛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创立“跟帖式视评”:鼓励在创作过程中不同视评之间思维辩论与多方声音,利用跟帖的形式,在一个视评作品发布后,鼓励持有不同意见的一方发布视评阐述观点。

2、放宽时长等条件限制:打破传统的命题规则,鼓励学生以更具有创新性的方式去进行视评制作。

3、希望能够扩展线下形式:办一场线下的新闻评论大赛,把稿子写的,荧幕前的转化为现场性的,邀请专家学者当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