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评资讯>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评资讯 > 正文

绘本《情系山河》:地大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画出来

时间:2024-12-27 浏览量: 作者:山河网络工作室

1.在70多年的办学征程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深度融合。近年来,师生们心怀“国之大者”,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之路上,主动担当和作为,彰显办学使命。

2.云南省施甸县地处祖国边陲,一条怒江穿越绵绵群山,朝着美好生活奔涌。但是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这里的经济社会建设尚需“提档升级”。2019年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持续定点帮扶云南施甸县。

3. 为了支持施甸发展,该校先后派出三批帮扶干部和多批次专家团队,在科技、教育、乡村建设等方面多点发力。其中,该校依托地球科学领域的人才和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施甸地质资源禀赋,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4. 施甸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这不仅具有地球科学的研究价值,还有极大的文旅开发潜力。专家团队不远千里来到大山深处,摸清古生物化石的“家底”。

5.在古生物化石资源的野外调查中,专家团队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在施甸的野外头顶烈日,精心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

6. 野外采集化石中,对于以海林檎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进行了全方位考察。

7.专家团队在以施甸何元乡莽王村为中心的怒江峡谷周边区域,发现了距今5.5亿年至2.2亿年前不同时期的古生物化石群,有古生代棘皮、笔石、珊瑚、腕足、节肢等10余门类100多种,尤其是海林檎、笔石种类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

8.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帮扶下,施甸县何元乡于2022年10月获评“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同年11月授牌,成为云南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

9. “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挂牌之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施甸通力合作,坚持“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思路,围绕“地质文化乡”的发展定位,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地质文化乡建设的蓝图。

10. 为了擦亮“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这张名片,专家团队精心设计地质研学游学旅游路线。

1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施甸县紧密协作,多措并举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同时还建设地质科普中心、化石长廊,释放地学在旅游和经济发展中的能量。

12.“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经过持续系统建设,知名度不断提升,在科学普及和乡村旅游中成效逐渐显现。2024年9月,施甸县“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全国三星级地质文化镇”。

13.施甸不仅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还拥有30多万亩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土壤硒含量为国家标准的1.5倍,是发展富硒产业的绝佳区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家团队对该县的土壤、农作物、水资源等硒含量进行系统考察和研判,助力开发高山“富硒+”特色农业。

14.专家团队们把大地当成科研的战场,经过多方不懈努力,施甸陆续培育出包括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豌豆、富硒花生等在内的系列低纬高原特色农产品,推进高山农业地质产业提质增效。

15.施甸地形地貌多样丰富,是开展户外运动的好地方。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这一领域实力强劲。为此,专家们对施甸户外资源进行了调研、评价和分类,评估遴选出80多处户外运动资源点,规划了3条经典户外线路。

16.在登山攀岩运动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誉为“黄埔军校”。该校帮扶施甸二中打造滇西青少年攀岩培训基地,成立“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滇西训练基地”,设立了攀岩课程,组建学生攀岩队伍,并举办攀岩比赛,为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向。

17.在专家眼中,施甸就是“资源宝库”。该校与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共同调查施甸页岩气资源成烃成储特征和发展潜力。

18.针对施甸页岩气的勘探,现已完成科研钻井钻探基础工作,其成果为后续勘探提供数据支撑。

1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按照“摸家底—做规划—树品牌—扶产业—谋长远”的帮扶思路,全过程助推施甸乡村振兴,正在形成“地球科学+”帮扶新模式。

20.定点帮扶是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的持久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在凝聚合力、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打造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施甸在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建设的征程上跑出“加速度”。

山河网络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新媒体平台,主要讲述地大故事,强化思想引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欢迎广大网友来稿,新闻、评论、图片、微视频等均可。

收稿邮箱:693900474@qq.com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