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核心素养驱动下的新课改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展开,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致等新理念、新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效率的提升,但在经济欠发达和中高考压力大的地区,“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高耗低产”的现象依然突出。
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当下,我们需要找到一条不依赖资源、又可以激活课堂的好办法。以目的、目标导向,“四讲”为核心的叙事表达系统,为实现这一想法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

“四讲”即讲清楚、讲明白、讲得让人感兴趣、讲得激发人动力。“讲清楚、讲明白”聚焦表达效率,这不仅受叙事者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制约,也受叙事手段、环境、氛围、情绪等关联要素影响;“讲得让人感兴趣”重在传播效能,要求叙事者在素材选择上,除“鲜活性”外,还要充分考虑叙事主体间的前置知识、共通情感。语言表达上,既能“上春山”,又能“接地气”,还有语调、语速的掌控。呈现手段上,力求丰富多样(如访谈,演讲,评论,视频等),实现叙事的传播力、穿透力;“讲得激发人动力”则关注转化效果,推动知识内化、情感升华与行为迁移,实现叙事主体之间的角色转换与知行统一。“四讲”交错前行,由外围向内核聚拢,最终实现叙事的核心追求——围绕目的,实现目标,激发动力。
叙事表达系统具体到教学实操,首先做好“定位”,即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师情;与此同时,巧妙“搭桥”,选择那些既能承载知识、又能引发共鸣的教学素材,比如用短视频呈现历史事件,用辩论赛解剖社会议题,用人工智能制作课堂小程序等;在学情的“起点”与教学目标的“终点”之间,精准“导航”,选择最优路径。例如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情绪,使之成为课堂“叙事者”,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即兴“叙事”,把课堂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
叙事表达系统建立了诸如“原始记忆”“仪式感”等几十种叙事工具,它的显著优势在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不高,这对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有着独特价值。例如,某乡镇高中政治备课组在设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课时,通过专家视频解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与典型案例展示(讲清楚),阐明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制度安排;继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某村庄“土地流转方案”从草案提出到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全流程,理解全过程民主的特征(讲明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扮演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等角色,开展“社区停车位改造”模拟议事会(讲得有趣);最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制定社区治理方案并参与实践(激发动力)。这种源自生活的教学叙事,既弥补了硬件设施的不足,又使学生可感可及。

教育创新不是炒“概念股”,而是基于一线需要、能实践的智慧。个人以为,叙事表达系统对基础教育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套人人可上手的方法工具。当教师从“知识搬运工”转型为“叙事设计师”,当课堂从“独角戏”升级为多元主体协同叙事的“舞台剧”,课堂效率提升的“未来不是梦”。
(高家千,教育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典型案例项目组核心成员,杭电叙事表达系统工作室课堂叙事项目组副组长,高中政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