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活动中,向小学生解释“电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吴园园曾为此犯难。直到她使用了一款会“讲故事”的AI工具,将抽象概念变得生动易懂:“电线就像滑梯,电子像小朋友从高处滑下来——滑得越多,灯就越亮,孩子们听后眼睛一亮,瞬间理解了。”
这并非普通AI,而是杭电自主研发的思政亲和力表达系统——国内首个以“四讲”理论为核心的叙事大模型。“四讲”即:讲清楚、讲明白、讲得让人感兴趣、讲得激发人动力。该大模型由杭电宣传部程振伟老师与校友洪瑞贤团队联合研发,致力“让知识不枯燥,让思想真正入脑入心”。
2024年末,一次对话催生了这一创新。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洪瑞贤发现程振伟老师提出并广泛践行的“四讲”方法论具备模块化潜力,应该加入人工智能元素,让AI学会“讲人话”。在研发初期,开发人员难以把“讲明白”这类感性要求转化为代码,导致首版输出生硬难懂。团队迅速调整策略,放弃硬性规则,转而用“四讲”框架结合大量优秀叙事案例训练模型。通过深度学习,AI逐步掌握叙事节奏与表达逻辑,能根据受众特点灵活调整语言风格和叙事表达方式。
团队接着另辟蹊径推出了“专栏模式”。用户可上传教案、讲义、案例等资料,构建专属知识库。提问时,AI可调用该库内容,并按“四讲”逻辑重组语言,提高表达针对性和亲和力。这样使用AI专栏的教师都能拥有一个懂自己风格的“数字分身”,既传承教学智慧,又提升效率。
诸暨浬浦中学副校长王惠丰率先试用 “学业大管家”专栏。AI回答风格与他本人几乎一致, “相当于自己有了好多个分身。”
在杭电《思政亲和力表达系统视角下的沟通与写作》选修课上,学生们成为首批叙事大模型体验者。吴园园选修了这门课,在校外活动中,她借助该系统,把芯片原理变成儿童故事,顺利完成科普教学。“看到孩子眼神发亮,我知道他们真的懂了。”
这种“人机协同”的叙事新模式正重塑教育场景。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思政课设计、科研成果转化与大众传播。教师输入难点,AI生成故事化教案;技术文档被转化为通俗文章,传播效果显著提升。为了保障安全,所有文件还单向加密分解,杜绝泄露风险;多重内容拦截机制确保输出符合主流价值观,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并重。
据了解,该项目已入选2025年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典型案例,并牵头组建了覆盖十余所学校的“大中小思政叙事共同体”。未来,团队将推出更多场景化模板与任务引导功能,降低使用门槛,推动叙事智能体走向普及。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通讯员 楼威 刘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