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奔流,南北情长。南水北调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在工程建设上创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世界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工程等多个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今天,工程已安全平稳运行5年,释放了多重民生红利。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5年来,沿线群众饮水质量显著改善。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平衡。南水北调工程通水5年来,甘甜的长江水滋润着黄淮海流域40多座大中城市、超过1.2亿群众。在沧州、衡水、邯郸等地区,更有500多万群众告别了长期引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沿线群众饮水质量显著改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色更足。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5年来,水源区民生改善再谱新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享受优质“南水”同时,受水区也没有忘记帮助水源区发展。2014年北京开展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以来就已累计安排资金30亿元,实施对口协作项目900个,协助水源区在精准脱贫、民生保障等多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再比如中线水源涵养区的陕西安康,已经探索出发展生态经济的绿色转型之路。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5年来,就业增加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在改善饮水质量同时,南水北调工程还有效扩大了就业。据评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参建单位超过1000家,建设高峰期每天有近10万建设者施工。若再加上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每年增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增加让民生改善更有底气,也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大国重器,润物无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行5年来,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南水”也已转变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成为这些城市供水的生命线。可以说,南水北调改变了广大北方地区、黄淮河平原的供水格局,修复了生态环境,优化了产业结构,释放出多重民生红利。东、中、西三线全部建成后,供水区域控制面积更将达到145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约4.5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南水北调工程让汩汩南水奔流北上,滋养着北方大地。其中,陕西境内的丹江、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米的70%。这也再次表明,南水北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南水北调工程将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