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十堰首届“最美长者”颁奖典礼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红松剧场举行。汉江师范学院离休教师,97岁高龄的冷遇春荣获“最美长者”荣誉称号。冷老一生致力于诗、史、文、论写作,主要研究和撰写郧阳史志,近30年来,他收集、整理并撰写了数百万字的历史文献,填补了郧阳抚治的史志空白,被誉为“郧阳‘太史公’”。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对照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导,冷遇春老师无疑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坐冷板凳、出真学问”的社会科学工作者。
坐冷板凳、出真学问当有为党和人民著学立论的使命意识。“我不能死,我的任务还没完成”2009年突发冠心病的冷老得知自己病情危急,含泪哀求医生:“这些史实只有我知道,我不想把它们带走,我必须写完,一代代传承下去,求求你多给我些时间完成史书。”冷老这种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只争朝夕的作派令人动容。相比之下,当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那等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著作等“身”不等“心”者不少。这种私心大于公义的浮躁心态和不良风气就是典型的使命感缺失,他们坐不得冷板凳,出的是假学问,带坏了队伍,败坏了学风,也是对党、对人民、对社会极不负责任。反观冷老,他作为一个史学研究者,将把历史的真实面貌挖掘整理出来当作义务和责任,将做好地方史志的普及传播视为幸福的源泉,分明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为党和人民著书立说,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坐冷板凳、出真学问当有潜心治学、严谨负责的学者心态。冷老认为,编志不是写小说、故事、电视剧,可以靠想象和虚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必须言之有据,否则就失去了史志的资政、育人、存史价值。为此他把从二十四史到各地史志一应俱全的藏书视为珍宝,病重住院期间坚持把史学资料带到医院,手不释卷、潜心考证研究。和那些热衷“走穴”的所谓专家们相比,冷老的生活是简单、平淡的,本该安享天伦之乐的冷老谢绝了一切不必要的社会活动,自约于古书中常常通宵达旦,考证依据的35种史料重达几十斤,所摘抄的资料多达百万字,笔记堆起来有20多厘米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直面人和社会现实的学问,需要突出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审慎提出对策。在这个领域,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篡改文献、捏造数据都是不可能出真学问的。学界应当摈弃侥幸心态、投机行为,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
坐冷板凳、出真学问当有为天地立心、为往世继绝学的高尚情怀。“我出书不为名利,只想为后人留点文化遗产。”冷老认为:“立史言犹如立己身,诉之他人,关乎四方,故言事务求其实,言人必重其德,言言当合其理。”近30年来,冷老一直坚持传播正确的史实,在编纂史书参考资料时,他往往不以一书为主,对权威人士的著作敢持怀疑态度,发现问题后都是以事实为重,反复对照,查明出处,将一个真实的古郧阳留给后人。为消除讹传,他先后在媒体上发表数十篇纠正郧阳史实的史文。“无冷不成史,无冷不成志”,冷老直至耄耋之年依然心甘情愿地坐“冷板凳”,正是这种异乎常人的冷静的心态、冷清的生活,以及对世俗礼往的冷漠,成就了一部部填补地方志空白的传世之作,锻造了一种“士以弘道”、“唯真求实”的治史精神,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冷老一生扎扎实实地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后来者做出了榜样。(胡文江)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 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