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红网】戳破“唱衰调”的底气究竟何在?

时间:2016-03-13 浏览量: 作者:胡文江

  面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某些西方媒体大做文章。正在参加2016年全国“两会”的湖北代表团团长、省委书记李鸿忠针锋相对地指出,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是戴着墨镜看中国,看什么都是黑的;是戴着近视镜看中国,看近不看远,也不看本质;是戴着偏光镜看中国,以偏概全,有失偏颇、有失公允。
  
  李鸿忠的“三镜说”迅速引发网民热议,有人认为“三镜说”驱散了“唱衰迷雾”,“照出了唱衰者的真面目”,甚至还认为“鼓吹中国经济‘硬着陆’完全是杞人忧天”。笔者看来,某些境外媒体“唱衰”中国固然心怀叵测,妄图给中国发展造成“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假象以扰乱视听,借以消解国人斗志,并且以“三镜说”戳破“唱衰调”固然体现了自信,可若想彻底粉碎“唱衰调”,光凭能看透对方的面目,徒逞口舌之快怕是还远远不够。
  
  将GDP增速定为6.5%-7%是《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点,更是亮点。众所周知,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追求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各级政府的目标,即便是去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在7.5%。然则今年政府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以下的“合理区间”,20多年来是首次。依据当下宏观调控的思路,若不是为了保障充分的就业,这个目标可能还会定得更低。
  
  经济“过热”和经济“低迷”是两个极端。如果纯粹地看数据,纵向的对比也只能简单地得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结论,即便如此,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保持着数量增长上的绝对优势。事实上,6.5%-7%这一区间恰恰表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理性回归。
  
  因此,我们既不能像过去那样“打肿脸充胖子”,又得充分考虑保持足够的就业机会。只有切实认识到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恰恰在于质量、结构和效益,在于“科技含量”与“创新驱动”占比,而决不是增长速度上的差距,方能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自信,以及“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底气。
  
  去年辽宁、山西之所以将GDP总量控制在6%,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压缩“水分”,相信“统计水分”和“统计造假”决不仅仅限于这两个省,相反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作派根源还是在于理念上的偏差,心态上的不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辽、晋两省的举动为其他省份开了个好头,这对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无疑具有正向的启发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去年GDP保持11%的重庆虽则“一枝独秀”,可他们却为自己划了若干“禁区”:要素市场期货、揽储、集资、资金池、P2P五条“红线”不能碰,以其对市场风险的科学预见有效抵御了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由于“去杠杆”措施切实有力,金融风险得以防范。同时,他们注重的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汽车和电子为重点的“6+1”支柱产业集群已然形成。所以我们说重庆是“减出来的样板,创出来的第一”。
  
  正是由于地方上的探索和理念更新,为中央政府决策提供了鲜活的样板。伴随着“去库存、去产能”助推供给侧改革走向深入,过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必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以“调结构、惠民生”为主导,以“优胜劣汰”机制满足需求侧诉求,为“市场决定性作用”提供法治支撑的深改时代必将到来。由此,打破行业垄断和固化利益之后,政府部门的服务性质和公益性质愈加明显,市场竞争也会愈加充分,这样的改革自信断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者几句风凉话所能动摇的。
  
  “俭”是智者老子所倍加推崇重的理念,其核心要义在于“爱惜民力”,“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掘有限资源的无穷潜力”是其魂魄所在。中央正在推行的“供给侧改革”,立足民生“去库存”,着眼创新“去产能”,图谋发展“调结构”,恰恰体现了“爱惜民力”的本质要求,同时又兼顾了消费者的呼声与诉求,深得“俭”之精髓,实乃戳破“唱衰调”的底气所在。
  
  文/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