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荆楚网】向中央建言屡被采纳的“神人”神在何处?

时间:2016-01-24 浏览量: 作者:

  日前,湖北省十堰市科技局干部程雄惊喜地发现,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公报》中出现“制定党内问责条例,把问责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的字样,而这,正是去年9月他在写给中央领导的信中提出的工作建议。事实上,这已经是程雄第三次向中央建言献策了。据说他是我国干部队伍中,敢向国家最高层建言且屡屡说中的少有“神人”。

  基层干部向党中央直接建言献策并屡次被采纳,一方面表明中央高层始终对来自基层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并且从善如流、虚心纳谏;另一方面,进谏者自身过硬的党性修养、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事求是的文风为“底层声音”通达“顶层设计”构筑了阶梯。

  首先,“在党忧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的赤子情怀让他敢说。如果把党比作母亲的话,那么,每一名党员就是党的儿女,儿女对母亲坦诚相待,是身为儿女的本分。正是由于基层干部始终把党员意识、党章意识和宗旨意识深深地铭记在心上,自觉地把“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视为应尽的义务,自觉地使自己的言行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要求忠诚履职尽责,自觉拥护并利用好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来自基层的声音和意见向党传递,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体现的就是这种“在党忧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的赤子情怀。这和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机会主义做派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自强不息精神让他能说。正如程雄自己所言,多年的党务工作经历,使其“有机会在工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经过多年历练,在发表大量文章的基础上,所以才有了向中央建言献策的勇气”。神奇的背后是辛苦,下班后泡网、思考、查资料、写东西基本成为程雄多年来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有人说“8小时之外”的生活最能体现一名党员干部的格调和操守,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平时的埋头苦读和日积月累,程雄如何能对我国干部问责工作的发展历程了如指掌,并且耳熟能详?如何能把思考的问题上升到宏观层面去综合分析,形成具有说服力和操作性的价值研判,最终拥有向中央建言的信心和底气呢?

  再次,“对中央精神、决策导向和改革措施的准确把握”让他善说。党的各项决策,都是经过中央层面组织精干力量制定起草、多方征求意见、专家充分论证,甚至是有了试点经验之后,经由民主决策程序方能出台、铺开的。如果吃不透中央精神,对决策实施及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必要的感知与反思,也就难以发现政策的弱点和不足,遑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像修正干部选用中“年龄和学历至上”等弊端,解决“选人用人潜规则,功夫全在工作外,埋头苦干熬白头,跑官要官进步快”的顽疾,对于这些敏感问题,非“心底无私、对党坦诚、为民请命”者难当此重任。然则程雄这两次建言不仅被全面吸收,并且中央还部署了力度空前的巡视工作,对全国各地用人情况进行专项排查。

  最后,“立足实际、扎根群众、求真务实的踏实作风”让他愿说。正是由于程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去年8月天津港大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让程雄不能不提起笔来再次向中央建言。他在信中写道:“天津爆炸事故提醒我们,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提高依规行政水平的现实考虑,我国正在试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规定,十分需要在充实完善的基础上予以重申,十分需要以‘有责必究、究责必严’的制度化形式深入推进”。“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程雄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的关键,从问责机制健全完善的视角建言献策,这不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权宜之计,而是事关提升党的公信力、优化政治生态的长久大计。

  “平民视角观生活,学者思维辨世相;位卑未敢忘忧国,学问良知著文章”是程雄给自己的明确定位。如果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做到在党忧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都能自觉吃透中央精神,都能利用好“8小时之外”的业余时间,都能始终保持身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为民情怀,建议被中央高层采纳也就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神话”。党内意见、建议从下至上的有效沟通本就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