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长江网】想听真话看实情不妨以记者身份下基层

时间:2015-12-21 浏览量: 作者:

  党员干部一旦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容易陷入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的围城,掌握的情况是二手的,看到的信息是过滤的,甚至连到基层调研也可能被提前人为设计,想听到真话、看到实情并不容易,尤其是关于自己的。如果不能做到“兼听”,想不伪饰、不膨胀,长期保持清醒头脑很难。官员升任重要岗位后“想听真话不易”成为一种现象。(12月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听说一位地方领导以记者身份独自来到基层,走访农民群众,了解真实情况。然后,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基层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这种以记者身份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下基层调研,是地方领导的一项工作内容。领导下基层调研,一般要事先通知相关单位,基层政府则主动为领导确定调研对象,安排好调研路线。这样做,对于提高调研的效率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由于少数乡镇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害怕家丑外扬,在安排中总是尽量选择条件好,能够表现成绩、掩盖问题的村社,甚至弄虚作假,所以领导只看到“繁荣景象”,很难看到“破败之相”,根本了解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发现不了基层存在的问题。领导要避免被某些刻意安排的现象所蒙蔽,就应多留一个“心眼儿”,想办法、找机会以记者身份悄悄下基层调研。
  领导以记者身份下基层调研的好处,一是可以不被基层牵着鼻子走,能看到原生态的农村,能听到真话;二是没了层层陪同,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更容易听到真话;三是可以减少基层的迎来送往,减轻了公务接待,也不至于影响和干扰基层的正常工作。
  领导以记者身份下基层调研,还能间接促使乡镇、村社提高工作标准,抓好工作落实。因为弄虚作假易被识破,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到领导来与不来、在与不在一个样,才能真正把基层工作落到实处。领导的调研作风与基层迎接调研的风气得以根本性好转,形成良性循环,可以推动基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领导以记者身份下基层调研好处很多,操作起来也不难,但有些领导不愿这样做,得从思想深处找根源。对小部分领导而言,放下官架子很难,他们下基层调研对那种前呼后拥、层层陪同的做法早已习惯,甚至喜欢那种热热闹闹的场面。自然,下基层调研只能是走马观花,“坐着轿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根本不能发现基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这种不良调研作风,深层次的问题是他们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作祟,与科学发展观相悖,必须坚决摒弃和克服。(长江网 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