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参军、40岁退伍复员,之后投身商海,历经近十年打拼,蒋乙嘉成为身家千万元的企业家。2007年8月,他回到穷乡僻壤的拱市村,个人先后出资1600余万元,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带领乡亲们积极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被授予"全国最美基层干部"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1月31日中国文明网)
"达则兼济天下"是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至高境界。"千万富翁回乡扶贫当支书,7年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蒋乙嘉热爱家乡、报效桑梓的赤子情怀。千百年来,穷乡僻壤的孩子们之所以拼命读书、光荣参军、不断打拼,为的不就是飞出穷山沟、远离黄土地,到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出人头地吗?然则蒋乙嘉发达之后并没有忘本,毅然远离都市的繁华,只身回到"生我养我"的拱市村,扛起了改变家乡面貌,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的重担。
古人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放到蒋乙嘉身上是非常合适的。从热血军人到下海商人,从装卸工人到经商老板,历经近十年打拼,蒋乙嘉一步一个脚印成为身家千万元的企业家。在家乡四川蓬溪拱市村,他的励志故事已然成了一笔精神财富。可事业蒸蒸日上的蒋乙嘉又打破了"人往高处走"的规律,将自己的4家公司交给朋友打理,执意回村帮乡亲们脱贫致富。蒋乙嘉的举动的确打破了很多东西,也证明了很多东西。
在人们的印象中,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往往喜欢人前显胜、衣锦还乡,诸如为富不仁、数典忘祖之类的评语也会纷至沓来。和这些人不同,正是由于蒋乙嘉时常牵挂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有着几十年剪不断的乡情,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穷苦的百姓、荒凉的土地,大旱之时乡亲们甚至为了抢水打架,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让他感到难受和不安。正是这种深深铭刻于心的痛感,才促使他下定决心,回到家乡挑起这幅担子。
"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做更有意义的事", "我现在已经富了,家乡还这么穷,我得为家乡做点什么" ,体现了物质上富起来的蒋乙嘉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正是凭着这股满腔热情,蒋乙嘉毫不犹豫地拿出500万砸钱修路、修堰塘,又拿出1000万展开产业布局,如今该村已有超过90%的村民完成了房屋的重建和改造,建起了小洋楼,近50户村民已拥有私家车,其中不乏奥迪、本田一类的名牌好车。村里人看到了希望,并逐步过上了城里人羡慕的生活。
"我是一名党员,是部队培养了我,我不能有了钱,富了之后,只顾小家", 这些话并不是在唱高调,因为从小就尝过苦日子的蒋乙嘉知道农民生活的艰辛,他用7年的时间为这句话作注解。面对村民最初的质疑、甚至"有了钱,图出名"的冷嘲热讽,他不多做解释,用实干换来了信任、支持;面对村基础设施建设缺钱、公司资金捉襟见肘的困境,他不顾妻子反对,卖掉了在北京、东北的两处房产。蒋乙嘉对村里的弱势群体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为慈善公益事业捐款累计1300多万元。
"为生活分文算计,为事业一掷千金",蒋乙嘉不仅是财富上的强者,更是精神上的富翁。他这"达则兼济天下"的故事掷地有声地回答了关于"中国人还没有为富裕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质疑,为先富起来的人们树立起一根不朽的精神标杆。(胡文江)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 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