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中国文明网】“拾荒主席”拾起的不仅是山区孩子的未来

时间:2015-01-26 浏览量: 作者:

  她是一个步履蹒跚的城市拾荒者,一名正处级退休干部,也是一位深受贫困山区孩子敬仰的好奶奶。十几年来,张景兰用并不富裕的退休工资和上街捡废品的收入,资助560多名贫困山区孩子圆了读书梦。而她自己,一日三餐仅靠馒头果腹。2014年11月,张景兰荣登“中国好人榜”。(1月26日中国文明网) 
  昔日“机关工会主席”,今日“城市拾荒者”,人们似乎很难将这两种身份叠加到同一个人身上,然则这样的人却客观现实地存在着。张景兰省吃、省穿、省用,甚至加入城市“拾荒者”行列,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而是为了山区那些素昧平生,却因贫困不能读书的女童。“三省吾身”的掌故在张景兰身上得到了重新演绎。 
  在自身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健康状况也不太好,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的情况下,张景兰宁可自己啃馒头就咸菜,甚至走上街头捡垃圾、卖废品,为了省一块钱的坐车费,每天来回走26站路,从来不舍得买一瓶矿泉水。每月除了给老母亲寄生活费,自己只留下每天三个馒头的钱,其他的全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不但净化了城市的环境,更是净化了世人的心灵。 
  17年的爱心助学路,张景兰开启了“省人大——困难人群、贫困学童”的帮扶模式,带动了更多人士参与其中。本来可以安度晚年、荣享天伦的她,为何一定要选择放下面子、委屈自己,毅然加入“拾荒者”行列呢?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放不下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在张景兰身上,人们看到的是洗尽铅华的精神标杆熠熠生辉,看到了传统文化所始终提倡的立己达人、爱无差等和慈俭不争。 
  世人常常诘问自己,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甚至穷其一生去苦寻答案。或许就是那次偶然的对口帮扶机会,让张景兰“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若非如此,“努力资助贫困女童读书”就不会成为她生活中最大的一件事,就不会让一条裤子缝缝补补穿14年,就不会面对一桌鱼肉荤菜无动于衷,就不会在暴雨天伏在388个饮料瓶堆上枯坐一夜,更不会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唤醒服刑人员的社会良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如今那些贫困学生受助后,都正在快乐地成长着。周瑛瑛以优秀成绩毕业于安徽农业科技大学,她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共预备党员;刘爽爽毕业于美国德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她们或走向了社会参加工作,或上了重点大学。无论她们飞得有多高,走得有多远,在其内心深处永远不会忘怀那个危难之处伸出援手的“拾荒老太”。(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