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e21时评】克强style:用人民的语言树公信

时间:2013-03-21 浏览量: 作者:

——评新任总理答记者问的辞章艺术

     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3-17新华网)

    时值十年来最大规模高层调整完成,新任总理李克强的记者会倍受瞩目。纵观李克强总理的记者会,既没有闻之犯困的套话大话空话,也没有什么振聋发聩的狠话和豪言壮语。相反,李总理的回答多用妇孺皆知的民谚俗语,多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亲切中透出睿智,谦和里体现担当。107分钟的记者会有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午宴,被网友戏称为“克强style ”。

    总理记者会是每年“两会”备受关注的一道盛宴,有人说里面的提问、回答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个人以为,必要的准备肯定会有,面对记者的提问,更多的要靠总理即兴发挥。用人民的语言打开群众的心扉,以平实的话语回应公众的期待,这是李克强同志的一贯风格,这一点在本次记者会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比如,“办事盖几十个章群众恼火”、“当官要断发财念想”,当“恼火”、“念想”等民众口语从总理的口中讲出来,讲给中外记者听的时候,百姓们就觉得总理就是我们的身边人,时刻和我们心连心。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一句话点明了人民与政府的主从地位及政府开支与民生拨款的消长关系;“铁腕执法、铁面问责”彰显了打造法治政府的坚强决心;“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道出了推进改革贵在行动的重要性;“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引发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共鸣。这里面没有什么高深的大道理,有的只是老百姓“拉家常”常用的词素和句式。能讲出这样生动、鲜活的语言,不倾听民声,不深入群众,不访问百姓的人是断然不可能讲得出来的。所以,人民群众更加坚信这是一位了解群众疾苦的总理,这是一任执政为民的政府。

    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大量地使用了时下流行的词汇。除了公众熟悉的改革“红利”,李克强在记者会上使用了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主张“用明规则克制潜规则”,在补齐“旧账”和“短板”的同时,着力解决好发展的动力、保障和环境问题,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创新、廉洁和法治政府。谈到转变政府职能、避免职责错位时,他甚至形象地说“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个形象的比喻体现了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李克强总理还直言不讳地谈“利益”问题,无论是“深水区”的既得利益,还是中美之间的国家利益,他观点鲜明,毫不遮掩,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克强记者会辞章运用的最大成功在于时常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并根据个人的领悟有所创造。他用“己正才能正人”谈廉洁行政,用“壮士断腕”谈简政放权、淘汰落后,以“花好总有月圆时”表达对两岸关系的美好愿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中国人的黄金底线讨论中国的和平发展。谈到雾霾、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他形象地运用了“同呼吸、共奋斗”,而没再用“共命运”,表明了共建共享的主张。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用“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个大字总结了他的从政经验,这九个字不再是经典中的原话,而是李克强的个人语言,但蕴含了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合作共赢等丰富的思想理念,和会议开始时“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的施政理念巧妙呼应。

    可以说,“克强style”是一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示范课,回应了公众期待,赢得了百姓民心,树立了政府公信,各级领导干部当用心领悟,学会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