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东湖评论]“后进生”更需要教育者用心对待

时间:2012-02-24 浏览量: 作者:

时下流行这样一种倾向:有的老师桃李满天下,功成名就者有之,譬如高官大款;默默奉献着有之,譬如乡村教师;误入歧途者亦有之,譬如街头混混。可老师一提到自己的学生,高官大款挂在嘴上,乡村教师勉强提及,街头混混拒不相认。对于一些高校来讲也是如此,网站上其“知名校友”尽是高官大款,混的一般的则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这其实反映的是教育者某种“趋利避害”的心态,反应某些高校的胸怀气度。事实上,无论是谁,无论什么样的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不可能都是精英,也不可能都是废品。精英是你培养的,难道其他人就不曾当过你的学生吗?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他都在那里。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这个意思。作为教育者,应当将爱与责任洒向每一个弟子,使之都能够依据自身特点有所进步,有所成长。可事实上,一些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将有限的教育资源、优惠政策全都集中在那些基础较好的、有希望、有前途、有潜力的学生身上。而对于哪些学习基础一般,在学习、生活问题上存在困惑、甚至自信心缺失的学生,则听之任之,任其自生自灭。大扩招背景下,高校在校生的学习基础必然参差不齐,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精英”教育的理念不放,依旧只关照那些基础较好的、有希望、有前途、有潜力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贫困助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素质评价等环节对“后进生”存在歧视,必然会使他们精神更加困惑,意志更加薄弱,弱势心态更加蔓延,以致“马加爵”的悲剧重演。这样的做法显然与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大相径庭的,既不符合“有教无类”的要求,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同时也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客气一点说,放弃对“后进生”解惑、引导的努力,也是教育者失职。
  这里就有一个教育哲学思想问题,教育的目的究竟何在?高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简单来说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只教书不育人。遵照人的成长成才规律,应当是先成人,后成才。其中“成才”是远大目标,“成人”才是基本要求。由于受教育者学习周期有限,基础各异,往往有的学生刚刚成人,还没来得及成才就已经走向了社会,这样的事情是存在的。只要教育者对学生的成人、成长尽了心力,相信学生都会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所进步。
  对于“成人”,有的老师,有的学校认为这个标高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不能彰显学校的社会影响,不能立竿见影。事实上,这是一种根本错误的观点。毛泽东成立新民学会时就强调“做新国民”,汪金权教育学生提倡的也是“做合格公民”。我们办教育,不只是办给别人看的,而是肩负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应当具有甘当无名英雄的勇气、决心和品质。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培养人才是一个方面,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精英”毕竟是少数。培养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也应当是所有国家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高校来讲,只要你把学生招进了学校,帮助他、引导他就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不听话、不好管就放弃对他的努力。
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强,人人都教得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助学生成人,尤其是帮助那些“后进生”成为合格公民,是教育者更重要的职业责任,是高校更重要的社会功能,更能体现其育人水平。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弃功利思维和浮躁心态,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育人评价体系,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或者培养成精英,或者培养成合格公民,或者使之不成为家庭负担和社会的潜在威胁,这都是学校的业绩,都是教育者的功德。尤其是用心对待那些基础暂时不太好的学生,使之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受到校园环境的熏染,学会审美审丑,学会自我教育,对未来有信心。这样做无论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还是对教育本身,都是功德无量的。
  
稿源:荆楚网
人民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