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7-01 浏览量: 作者:
日前,有教育专家指出,国家大力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是好事,但好事能不能办好,这是一个问题。事实上,很多学生报考免费师范生并非冲着“师范生”来的,而是冲着“免费”来的。不少“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去向不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所能左右的,事实上,其中能够扎根中小学教育岗位的很少。 对于高校学子的经济优惠政策,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以人为本”。但是,免费师范生教育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为了保证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前者的政策导向在于教师师资培养。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旨在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可是,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绝不是一“免”了事。国家可以在经济上为师范生解决困难,我们可以称之为“补钙”,但职业操守上的教育,还要靠学校和学生自身,不妨称之为“补锌”。 教师的职业操守,应当包括一般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特有的职业道德两个方面。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在教师特有的职业道德培养层面应当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教师特有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水准及社会期望比一般的职业道德要求还要高一些。可事实上,我们在执行国家政策过程中,忽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甚至在师范类院校,重知识、轻本领,重技能、轻道德,重理论、轻信仰,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普遍存在。师范院校的教授们在教育对象的人格养成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针对性不强、创造性不够,思维单一、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会直接导致我们的免费师范生毕业之后违约,当免费师范生政策只能依靠高额的违约金和滞纳金来维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所培养出的师范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职业操守是有问题的,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遵纪守法、明礼诚信本是一般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然而当我们培养出的师范生连公民这种起码的道德标准都做不好的时候,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教育家们就需要反思了。国家关于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精神究竟有没有吃透,自己的责任究竟有没有尽到,对于教育对象的人格养成规律究竟有没有掌握。衡量这一系列疑问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去向及表现。我们的教育家们应当面对这样的事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选择更“好”的行业本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将免费的标准定在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这个层面上。事实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软硬件环境都是一流的,考察学生就业情况我们发现,他们培养的学生往往不会到中小学任教,像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汪金权这样的老师简直是凤毛麟角。承担这一任务的往往是坐落在地市级单位的师范类高专院校,他们,也唯有他们才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脊梁”。 虽然这些地方性师范高专院校办学条件远远不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之万一,但这里规规矩矩的教师教育传统是深厚的,这里的教师长期扎根老少边穷地区,所培养的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一样扎根在这里默默奉献,其中很多人之所以没有离开这方贫瘠的土地,是因为他们割舍不下那些贫苦地区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精神。然而能够培养出这种精神的高校,却完全没有机会享受到“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因此,免费师范生不但需要“钙锌同补”,能够培养真正教师职业精神的地方师范高校也应当实现“钙锌同补”,这不但是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化的重要举措,也必将成为免费师范生教育新的增长点。 作者:胡文江 稿源: 荆楚网 人民网转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网络电视台
高校网评
重点网评
商网评论
地方网评
校内链接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