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人才观”是育人观念的思想大解放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校庆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他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教育部官员称:“过去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特别容易用一个标准化的模式来衡量,用考试的分数、用学历的证书来衡量。今后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等观念。”因此,国家教改纲要明确提出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中力挺“多样化人才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多样化人才观是国家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有益尝试。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其实,“钱学森之问”,就是上个世纪的“李约瑟之谜”。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提出这样一个悖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目前我们的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数,提得出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人已成少数,而是人人祈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想搞科技创新。总之,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绝不可能造就出杰出人才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倡导“多样化人才观”其实是直指以“应试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助于使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遵照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规律去推行“主体教育理念”主导下的素质教育。国家在高考中加大能力测试的比重,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都是对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途径的有益探索。
第二,多样化人才观是教育领域践行“实事求是”的生动体现。通过教育改革,推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现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这些恰恰是教育领域践行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生动的体现。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者的责任不外乎通过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要求学生勤思敏学善问,言行一致。孔子给世人留下的这些宝贵的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任何脱离了教育对象实际,罔顾学生个性差异的“模式教育”都是违背了育人规律的,都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背离。事实上,做不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也就没有了个性的解放与发展,创新型思维随之失去了存活的土壤,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就是要使学生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因此,教育理念要转变,也要让教育教学的评价更加适合各种人才培养和多样化人才涌现的要求,克服唯学历、唯分数评价人才的倾向。
第三,多样化人才观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需要集中精力考虑的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纲要》的核心问题,既要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还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样化人才观恰恰是以事物变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为现实依据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无论是提高国家“软实力”,还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的是各行各业都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点不外乎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多样化人才观主导下的教育行为,形成一个很好的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使各级各类人才能够涌现,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信息来源: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师专党委宣传部 ] |
[信息作者: 胡文江 ] |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 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