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E21时评]“6.23”教师凶案折射出的社会盲点

时间:2010-06-28 浏览量: 作者:

    近日,十堰市郧县“6.23”故意杀人案在网络、报纸等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其中“婚外恋、师生恋、留守儿童”等字眼成为关注此案的关键词。然而让笔者惊讶的是,凶手生前曾担任该校的“团委书记”一职!

    据《楚天都市报》称,犯罪嫌疑人聂某生前与自己的学生、受害者有“超乎师生感情之外的特殊关系”;聂某生前担任郧县实验中学团委书记,是学校的业务骨干,他的妻子是一所小学老师,孩子刚刚两岁。这一案件所折射出的社会敏感点太多,比如婚外恋的问题本就为社会所诟病,可这起案件的当事人身份更是深深地刺激了人们敏感的神经:一方是已有家室的教师;另一方则是即将参加中考的未成年女生。由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一些反思:

    第一,纵观聂某的基本情况,可谓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可从他与初中生的交往来看,已经明显有违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其行凶杀人、畏罪潜逃直到跳河自杀这一系列明显触犯法律的行为,说明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健康也出了问题,做事鲁莽、冲动,完全丧失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第二,校方对思政工作者、对干部、对教师疏于管理,缺少关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在塑造灵魂方面模范带头、做出表率,何况犯罪嫌疑人还是一所实验中学的团委书记。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那么团的干部首先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过得硬。案件的发生表明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贯彻上远远不够,广西百色某村大学生村官强奸留守幼女的悲剧就是明证。这些都说明我们对干部的管理存在死角,他们的思想动向、心理健康状况已经不同程度地成为盲点。

    第三,从受害者角度考虑,我们根据现有信息不能确定其是否为留守少年,但受害者是学生,并且是未成年人。不管是学生也好,还是留守少年也好,她们本应该是被关爱的对象。她们心理、生理上的早熟也应该受到关心和有效引导,我们看到,校方和老师在这方面不但是无所作为,并且是适得其反。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扫除盲点。当人的精神上没有了敬畏,行为上也就往往没有了底线。我们总以为教师、干部是最可靠的,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容易忽视他们物质以外的需要和追求。作为教师,本应该成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可师生恋、校园暴力、学术腐败等一些悲剧的重复上演不禁让人如芒在背。

    我们都希望这只是偶然现象,可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民生所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尤其是那些农村地区、偏远山区更容易出问题。当由此造成的教育管理盲点不断扩大时,这些个别现象逐渐出现合围之势,由此呈现出社会民众对党和政府部门,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切呼唤。尤其是在这个充满浮躁与诱惑的社会,我们的机制必须有效抑制那些因此而产生的戾气,尽最大可能避免那种不可挽回的后果。

    感谢投稿!

 

     [上传时间: 2010-06-28 10:55:52]
     [信息来源: 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信息作者: 一粟]

    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