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E21时评] 身无彩翼亦翔天

时间:2010-06-07 浏览量: 作者:

    近日,郧阳师专实验员丁宗庆“用数码摄像技术测定污染物含量”的技术,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可以说,此项技术成果的诞生是专科层次院校科研成就的一个特例。这个特例的出现则完全源自丁宗庆身上那种对本职岗位的热爱,以及对专业领域的执着。

    丁宗庆毕业留校后任郧阳师专化学系实验员,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立足本职,投身科研与教学,过关斩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并非偶然。丁宗庆的事例又一次验证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基层一线的工作往往和真理的距离最接近,事实上,很多的研究成果并非在书斋里所能完成的,它更多地来源于教学、生产的具体实践。可以想象,没有对大量数据、案例的占有,没有对数据的最基础、最繁琐的分析整理,决不会产生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在很多学校,实验员这一岗位非常普通,实验员们每天都重复着几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劳动。可就是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丁宗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是金子,埋在土里也会发光的。无论岗位有多平凡,我们都不能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怨天尤人,而应当善于从平凡中铸就不平凡。在很多人眼里,实验员、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仓库保管员等辅助性岗位都属于“没什么出息”的人所在的岗位,可人们往往忽略了,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各种宝贵资源往往是他们在经手。丁宗庆的事迹再次有力地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上个世纪六十年流行的名言在丁宗庆身上得到了印证。与那些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相比,专科院校无论是科研投入,还是实验条件都是先天不足的。可就是在这里,郧阳师专的老师做出了领先全国的业绩。可以想象,他们在这条科研之路上克服了多少困难。如果没有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巨大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那种对真理永不放弃的追求,没有那种敢为人先、不信邪的精神,也就没有这一项项实质性技术创新的诞生。用数码摄像技术测定污染物含量所要解决的,正是那些欠发达地区、条件差的地方买不起大型仪器设备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头脑,这项技术成果的取得也证明了,自主创新不是光靠钱就能堆出来的。

    丁宗庆的研究领域是环保技术,其强烈的事业心源于他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水都丹江口的无限热爱。丹江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这里的天空是否蔚蓝,这里的水质、土壤能否达标,是丁宗庆始终关注的问题。他曾不遗余力地为丹江口市区及周边环境问题奔走,并通过自己的科研直接服务当地环保部门、质监部门和水利部门。他在水都论坛的网名为“硫酸铜”,硫酸铜溶在水里呈天蓝色,或许这里面寄托着他对丹江的天、丹江的水的一种希冀。

    感谢投稿!    
 

     [上传时间: 2010-06-07 16:40:52]
     [信息来源: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信息作者: 一粟]

    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