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南平校园惨案发生起,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便蜂拥而至,大版面对细节无节制的报道,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心:这样会不会引发社会恐慌,会不会给类似群体以某些心理暗示?这样的担心很不幸地发生了,随后广西、广东、江苏等地连发4起校园血案,大众传媒对此的报道和渲染也几乎达到了失控的地步,引发的关注甚至超过了上海世博会。
作案主体、作案手段、案发场所及其案件后果的相似程度,让人不得不觉察到媒体有教唆犯罪之嫌。校园连环案的爆发,终于让“失德”的媒体卷入了是非漩涡,一时间,媒体变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刀”,以某种或隐或显的方式,提供低级趣味迎合大众,这不仅是精神鸦片,还制造了潜在危机。
很长时间以来,媒体担当了维护正义的角色:没有媒体,惠普就不会给消费者道歉,山西毒疫苗就不会被发现,个别公职人员不作为和乱作为就会肆无忌惮,人们就不会知道奶粉也能致残……因而人们对媒体的评价是开启民智的意见领袖,是揭示真相彰显良知的社会良心。同时,我们的部分媒体也出现了新闻报道的“集体失语”,对低俗信息的疯狂炮制,对传统文化的麻木不仁等等。比如某门户网站今天报道女大学生遭“咸猪手”,明天就有人“人肉搜索”,某电视台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公然给人算命、测字、交友,某些地媒对身边坑害群众的事件选择性失明,却善于围绕着“病”大做文章,虚假广告、“伪专家”讲座等等,严重污染了传播环境。随着那些涉及拐骗、凶杀、情色、乱伦等新闻从暧昧走向明目张胆,到处煽风点火,甚至会诱使精神不正常的人报复社会,我们的媒体恐怕已经从“失德”走向了“违法”,大众传媒便逐渐由“公器”变成了“公害”。
媒体的“媚俗”,对于孩子来讲,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保证孩子不看电视、不上网、不玩手机,但 也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可以对孩子进行“审丑”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辨别能力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在此之前,制造负面报道的媒体是否也该反思,娱乐报道当有度,负面报道当讲求方法,决不能“见利忘义”。媒体主管部门对于舆论导向的监管,严厉的同时是否也该反省一下,尚未健全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如何在保障媒体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使之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源头上根治媒体的“失范病”。
感谢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