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曾登载一条消息,称“考研生为求上榜纷纷去雍和宫烧香”,很多人因考研生对“马克思唯物主义”阳奉阴违、大搞迷信活动而哧之以鼻。年轻学子这样做固然不可取,可又是什么导致他们对当下考试制度信心不足另寻安慰?在我看来,是我们研究生录用的“体制性障碍”给逼的,同时也折射出当今社会“唯学历论”倾向的抬头。在中国考取研究生,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掌握马列基本原理与国家大政方针以外,还要求英语程度达到一定水平。
一般来说,只要是我们的制度合情合理,人们通过努力就可以取得相应资格。好比始于隋唐年间的“开科举”:无论出身贵贱,无论老少,只要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便可“学而优则仕”。其后,科举成为民间默认的阶层流通主要渠道。再看我们的研究生考试:其中对于英语的要求,有人说这是“跟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然而在我看来,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理由如下:
首先,无论哪行哪业,研究生录用采取“一刀切”的英语水平标准,完全没必要。除了西方研究、比较研究的相关专业需要必备的外语知识,其他专业确实没必要。诚然,我们开展研究活动可能需要去国外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可我们在国外获得的就一定是一手材料么?虽然目前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可仅仅懂得英语就可以解决全部问题么?答案不言而喻。再者,如果需要国外资料,有专业人士做相关方面的翻译就完全可以了。况且,比较研究、西方研究的专业在研究生各个专业当中所占比重本身就微乎其微。以点代面的要求整个研究生队伍具备同等的英语能力,是否有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呢?
第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话语霸权”的历史印迹。英语何以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这恐怕跟17、18世纪英国在世界范围内侵占殖民地、大搞资本的原始积累脱不开关系。有人说英语代表着发达国家的语言,我们搞研究需要向发达国家看齐。也有人说,英语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容易上手。前者的立论根据在于西方比我们发达,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向他们学习。事实上,没有永远领先的民族,即使他们目前比我们发达,但这并不代表永远。后者的立论依据是谁的语言简单就学谁的,可是不是越是简单的语言就越值得作为通用语言呢?那我们何不退回原始社会,甚至是蛮荒时代呢?愚以为关键是语言是否能够达到真善美,是否能够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显然,英语在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汉语面前,它贫瘠得实在可怜!
第三,抛弃英语决定性地位,提倡国语是发展国家“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发展“软实力”,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为我们党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然而承载着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英语,却依旧是华夏人才进步的一道“门槛”:现在不但考研需要过英语关,职称晋升需要过英语关,甚至学英语已经“从娃娃抓起”,全民学英语的结果只能是哑巴式英语流行。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按照现行体制对于英语水平的“硬性要求”去达标,势必会无暇兼顾母语,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安全领域内的一项“隐患”。这种“一刀切”的达标体制和全民学英语的状况应当予以彻底改变,并且必须及早改变,这个改变应当从我们的研究生录用体制改革开始,从对中华文化的信仰开始。
感谢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