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红笔网评省社科联网评大赛·好故事②】红笔情润人心

时间:2024-01-08 浏览量: 作者:殷建光

小寒的清晨,走在上早读的路上,东方微微发红,悄然告诉人们冬日暖阳已在路上。

我喜欢红色的朝霞,因为它是孕育旭日东升的光芒,正如我喜欢“红笔”,一支红笔红满天,给我,给青年们,给大学生们,用担当心打造美好,用红笔情雕塑希望。

“这个胡文江是谁?”是我初识红笔的引子。当时,天府评论有一个“评中评”栏目,就是对“时评作品”进行评论文章。我也偶尔评论一下,不过,更多的时间是在创作。当时,有一种很狭隘的想法,觉得评论别人的文章完全是在给别人点灯,不如自己去写,更能进步提升。

然而,胡文江却经常花大量的时间去点评别人的文章。当时,心中自然产生一个疑问:“这个胡文江是谁?”后来逐渐认识、熟悉,原来他是郧阳师专(汉江师范学院前身)的一位思政课教师,是红笔网友俱乐部的创始人,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科人。

这让我一下子感受到高中老师与大学教师的差距,普通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距离。胡老师更有对时评人的担当,对社会舆论的担当,他用自己的社会科学素养悄然滋养着他人成长,启迪着评论平台释放正能量。愿意为他人点灯,当今社会难能可贵,这是朴素的“担当心”,更是热诚的“红笔情”。

犹记得抗疫最艰苦的那段时间,红笔毅然扛起担当。面对抗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好人好事,红笔浩然正气给予赞美;面对抗疫过程中的谣言、违反法律、违背良知的情况,红笔给予纠偏和引导。红笔是传播网上正能量的阵地,红笔也是一个鼓励人们把文章写成时代江河浪花的舞台,或许,这正是社科工作者的使命。

有一次,我看到一则“湖北姑爷”的新闻报道,感觉很新鲜,于是写了一篇评论投给红笔。胡文江教授居然给我打来电话,提醒我拓展思路、总结升华,抽象出典型的意义。这是我第一次收到编辑的电话,感动、激动,更多的是崇敬,在他的指导下,这篇评论很快发表,并迅速被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转发,还被收录到全国优秀网评集。后来,河北一位领导把这篇评论作为典型例子进行分析。

我和红笔的故事很多很多,“捉虫子(错别字)的故事”,学习“杨献珍”事迹的故事,讨论“武当山”文化的故事,“南水北调”的故事,等等。我们之间,有评论写作交流,有文化思想探讨,有时政热点争论,内容充盈,丰富多样,正是在胡文江副教授的引领下,我的评论文章理论水平不断提升,我个人的社会科学素养持续提高。

胡文江副教授很忙碌,忙碌于课题调研、学术交流,忙碌于思政课堂、教书育人,忙碌于社会科学的普及,忙碌于红笔平台的策划、编辑,等等。但是,再忙也不忘记提升时评写作爱好者的水平,他鼓励大学生,四年之内,应该能够在“红笔网”拿到一笔稿费;他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并注重用网评对优秀大学生的事迹进行传扬,红笔已经成为高校生动鲜活思政课阵地,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家园。

从这里,我感悟到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我更学到了诸多时评理论知识。我经常看红笔的理论文章、短视频,时评大家冉彪、程振伟、李强等人的理论探索让我受益匪浅,红笔是我提升时评写作水平的网上夜校,是我提升社会科学素养的云端大学。

红笔情润人心。红笔激情挥笔将近十年,我从中看见“社科力量”,看到了扎根教学、科研一线社科人的奋斗故事,这是湖北社会科学工作接地气的生动缩影,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社科工作者、奋斗好故事凝聚起社会科学工作的磅礴力量,赋能我们的时代壮美奔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殷建光(河北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