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参加“红笔红、汉水清、郧阳美”网络作品征集活动,荣幸之至,收获满满。在回程的高铁上,汉江师范学院胡文江老师发来合照,说“这面墙等了你五年”,我看到背景墙上赫然写着十三个大字:“红笔让你出彩 红笔有你更精彩”,瞬间热泪盈眶。
那个大二时懵懵懂懂的我,正是在胡老师“点对点”的指导下,经由时事评论这个舞台,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激励着一路保研至复旦大学。也正是因为“红笔”,更加坚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点燃了我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并督促着我养成了热爱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师从“红笔”,无疑为我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遇见红笔,偶然之中有必然
我与红笔的相遇,是在五年前。那时我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读本科,胡文江老师受李芳教授之邀到我们学院作了一堂关于时事评论写作的讲座。凑巧的是,我并没有参与那次活动,但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学院里写时事评论最久的同学。我与红笔的相遇,看似充满了偶然,但又有某种必然。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我一直保持着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并对表达思想、激扬文字富有热忱。马克思主义对我而言,不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功课,更是嵌入到我的生命中,成为塑造我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信仰。与此同时,我所向往的从来都不仅仅是在书斋里做学问,而是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用先进理论来引领社会大众。我想,正是这股力量,让我和网络评论互相吸引,让“红笔”成为了我理论联系实际,“我手写我心”的重要平台。
当前,正处于一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事件的发酵往往借助网络会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各执一词的碎片化信息也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失去立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激浊扬清,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亦是网络评论写作者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网络评论写作不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吗?首先,用真理说服人,意味着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具有说服力的思想来驾驭社会事实,才能让文字掷地有声。第二,用真情感染人,好的时事评论必然要融入每个有血有肉的写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切忌无病呻吟或虚情假意。最后,用真实打动人,时事评论虽然是以文字创作的形式来表现,但背后却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绝不能“为了写作”而杜撰或捏造。唯有守好这种真实性和客观性,表达才有价值和意义。
图为:作者与胡文江副教授合影留念。
不曾谋面,数年深结“战友情谊”
从时事评论写作入门到逐渐成熟,胡老师一直都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有趣的是,写作交流五年,或许是网络的便利,亦或是疫情的阻隔,我们一直未曾谋面,而是以线上的方式相识相知。
犹记得我的第一篇网络评论,是在中美贸易发生摩擦时写成。当时,面对美国的科技封锁,华为海思“一夜转正”,人们在惊叹华为的深谋远虑之余,也为科技自立的任重道远而感到担忧,我与胡老师热烈讨论,随即写下了《华为海思让国人痛彻领悟科技自立》一文。
随后,胡老师便会经常分享给我一些有价值、有讨论度的资讯。我们会围绕某个问题来一场“头脑风暴”,一旦有了灵感我便会动笔写作。出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粉笔”板书传承大国自信》《新版教材厚植爱国情怀》《华为遭“炮轰”又是一场纸老虎导演的闹剧》等作品在央媒刊发;感于人民英雄张富清的事迹、郧阳少年英勇救人的事迹、身边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一气呵成写下了《张富清的“突击队员精神”永不过时》《“娃娃英雄”舍己救人凸显中国少年之担当》《邹倩让“对党忠诚”代际传递》,受到广泛关注。关注教育部“劳动教育课”新规发表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是新时代劳动育人的鲜明导向》,感于郭道扬教授与生命赛跑著书立说,胡老师带着我写“同题作文”《古稀教授用情怀点亮报国梦》。当然,也有围绕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发出的《对“命运由谁主宰”的究极叩问》。
通过这些网络评论文章,我们探讨大国重器与科技自立自强,讴歌先进党员的感人事迹,畅聊社会民生与文化自信,在军运会中鉴赏美食文化、书写国人好客之风。特别是在疫情来袭的时候,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杂音,我和红笔的老师们一起激浊扬清,积极引导舆论……透过word文档里红蓝相间的标注,一针见血的评语,细致耐心的删改,胡老师那种很有信念、认真负责、又可亲可敬的形象便一点点地在我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网络时代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们从前的传播方式和交流方式,红笔与写作者的相遇同样如此。看似没有在现实空间中产生链接,但通过文字、透过思想、何尝不是一种更高浓度、更高契合度的“精神交流”?当我们通过网络这个媒介,通过时事评论这个载体,在疫情防控等社会热点问题的阐发上同频共振,也让彼此在“并肩战斗”的这段特殊经历中收获了这份情谊。在后来的求学生涯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胡老师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具体写作层面的指导,更重要的是给我提供的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引导,可谓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导师”。
图为:“红笔”十周年成果展,胡文江副教授在做介绍。
十年时光,红笔与作者彼此成就
这次受邀参加红笔十周年活动,才有机会与胡文江老师相见。与诸位友人交流时,他打趣说,打理红笔网已经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令我十分动容。我想,一个人十年如一日守护一个平台,看着它从一株不起眼的小苗,渐渐成长为今天这个能够斩获多个国家、省级奖励的小树,其中的艰难与坎坷可想而知。正是凭借着心中灼热的信仰,他才能不畏艰苦,渡过难关,把“红笔”培养成人人羡慕的“向阳花木”。
红笔和诸多网评爱好者是互相成就的。我想,如果没有与“红笔”的相知相遇,或许我成长之路就会少了一些色彩。正是这样的“红笔”成就了众多有思想、有见地的学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衷于时事评论写作的红色“笔杆子”,大家也在创作过程中洒下汗水,与红笔同向同行。“红笔红 汉水清 郧阳美”网络征集活动启动之际,在调研行中,我分明能感受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会正在发生“化学反应”,颇有古代“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意味。
十年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红笔网”而言却是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这十年,见证了红笔人矢志不渝的奋斗历程,镌刻了他们坚守初心、不懈追求的精神印记。如今,站在崭新的起点上,“红笔网”正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通过善用大思政课堂来激浊扬清、凝心聚力,为铸魂育人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睿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