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红笔红”网络作品征集⑲】红笔十年,理想的抵达还有多远?

时间:2024-05-28 浏览量: 作者:王鑫

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由此开启了每年一度、向“新”而行的“乌镇时间”。没有人会想到,这座千年古镇汇聚起的“互联网之光”将由此照亮鄂西北一所高校的发展之路。彼时的汉江师范学院,还处在它的高专时期,没有名校头衔的加持,也缺少广为人知的社会美誉,更匮乏的是优厚充足的资金投入。但却凭着一支“红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脱颖而出,写下耀眼夺目的篇章,让这支校园红色网评队伍得以被看见,渐成壮大之势。这也许就是一网互联、万物共生的文化写照。

十年前,网络评论是籍籍无名的汉师于无声处义无反顾的担当。十年后,是声名鹊起的红色院校赋予了网络评论历久弥新的力量。那么,作为学校精神地标的红笔网评阵地,它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时间的印记里,镌刻着历史的伏笔。

当思政课遇上互联网,要与时俱进也要审慎清醒。2014年,全民上网已成大势,一个被称为“互联网+”的时代呼之欲出。当年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6.49亿,占据全国近一半人口;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用户比例首次超越传统 PC 使用率。从web1.0的读图时代到web2.0的交互时代,从最开始的粗粝生长到紧随其后的迭代升级,中国无论在用户体量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已完成整合、初具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而细分用户群体,不难发现青年一代比例明显攀升。有数据表明,80.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主要活动包括娱乐消遣 (68.3%)、获取信息(57.5%)、交流沟通(57.2%) 和线上学习(49%),而88.9%的大学生会使用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借此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分享生活。当网络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如果十年前的集体记忆已变得模糊,那不妨将观察的轴线拉到近前。在时间的放大镜下,技术之于人类的影响愈见清晰: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万物皆可省流,生活也开启了倍速模式。放眼朋友圈,特种兵旅游备受大学生青睐,年轻人出行一定要打卡,好物必须要种草;“绝了”成为赞美的代名词,“醉了”已然穷尽所有的无奈。被网络热词包围的我们,虽然外在的交流看似更加简单,但文化的内核在语言与思想的匮乏中逐渐稀薄。

事实上,当我们勇敢“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等待外部的回音时,思想文化的软实力较量就已经悄然上演了。面对网络上东西方文化的交锋与价值观念的对决,舆论阵地的争夺从未停歇。而随着信息交互方式和传播格局的深刻演变,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多样,价值观念鱼龙混杂。一时间,在网络中迷失方向者有之,不辨是非者有之,崇洋媚外者有之,淫浸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之下的群体不断遭受着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崩塌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立德树人”虽然延续了耕读传家的儒学传统,但栖居诗意的修学场景已无法复刻。如今的大学校园不再是印象中纤尘不染的象牙之塔。开放的校门、包容的思想与以流量计的信息,让青年学生走向广阔天地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过早接触了社会。面对这样一群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如何化解“愤青们”的偏激冲动,如何叫醒那些装睡的“躺平人”?如何帮助“小粉红”看清真相后仍能选择坚定前行?成为每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思考的问题。汉江师范学院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握紧了那支发光的“红笔”。

当一个人遇上一群人,要引领更要接续。先行者往往总是独行。不是没有茫茫前路栖何处的困惑,但因为足够热爱便可拓开荒芜;不是没有“自找苦吃”的疲惫,但汗水之下的萌芽足以托举希望;不是没有遭受外界的质疑,但因为是对的道路便不再动摇。如果一箪食、一瓢饮是先贤颜回的志与乐,那么一盏灯、一支笔就是教育者们的道与业。道之以德,业贵于精。凭着敏锐的洞察力,这群志同道合的人们勇敢迈向“互联网+”的风口,希望以网评写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于表达的能力,成就他们笔舞乾坤、化成天下的胸怀。

所以,在这里,当别的老师为发表论文、课题立项疲于奔命时,阵地创始人胡文江老师在为编辑稿件、培养学生殚精竭虑;当一些学生还在困于小我的一方天地时,青年作者们已经用大我的胸怀装下了烟火人间,发出他们的雏凤清声;当其他同层次院校还在转型升级中投石问路时,汉江师范学院已在红笔“全国高校网络名栏”的助力下完成升格本科的华丽蝶变,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稳步前行。

几个人的坚持让汉师完成了“大思政”的领跑,一代新人的接续奋进才拓开了育人育心的网评新赛道。如果没有核心网评作者、网红教师毛晶玥的大胆触网,学生们也许还会陷在不良校园贷的套路骗局备受煎熬;如果不是青年辅导员们的潜心研究、勇于创新,关于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又不知要花落谁家?最早一批从“红笔”走出来的骨干笔者,大都已成为网络媒体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如今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已崭露头角,后浪辈出。一个人的独行,因为走得远了,也可以变成一群人的奔跑;一团火的热烈,因为燃得久了,也可以化作满天星光。

当接力赛遇上马拉松,要破冰也要敢破局。如果破冰是在舆论话语场域里一次方法论的大胆尝试,意图借由深度融合的媒介技术,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拉近与青年网民群体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让大流量传递正能量。那么破局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次文化观的自我革命。高校网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局限,某种程度上也是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所面临的局限,高校网评的“破局”折射出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诉求。而由此展开的新的文化格局的建构,延续历史的文化基因,契合强国复兴的脉络,回答着“时代课题”,也回应着“中国之问”。

厚积十年,红笔网评在高校师生的举旗亮剑中屡获殊荣,声名远扬。校园里那刻着“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石碑,历经风吹雨淋仍不见沧桑。不知未来,在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刻,它是否依然可以在变与不变中守住是非的底线?在舆论狂欢的后真相时代,是否能够在确定与不确定中彰显最红的底色,当大家匆匆奔向新质生产力的前线,是否可能在传统与现代的过渡中为摸索前行的人们筑起精神的高台?更新的挑战,必然呼唤着更高的要求。书写者的态度,如果只是模棱两可而并非旗帜鲜明,那“一支笔”的故事可能终成断章;先辈的信仰,如果只有口头的称颂而没有现实的行动,那“红色”的旗帜也有可能会黯然失色;理论的阐发,如果只是大而化之的说教而没有细致入微的实践,那“写到底”的理想可能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必须承认,当前高校思想阵地建设中仍存在些许不足,比如思想认识还有差距,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人才培养相对薄弱,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作为高校思想阵地的一张金名片,要想持续发展壮大,必须解放思想、勇敢破冰、大胆破局,从而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中实现新的跃变。

问题已经提出,答卷由我们来写。

把“小网评”融进“大思政”。以网评创作为切口,打开学生观察社会的大门,让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变独唱为合唱,变一元为多元,跨学科配合、多方式联动,让学生既在专业知识中深耕,又在主流思想中洗礼;既发展了兴趣爱好,又融入了社会实践;既锤炼了能力本领,又贡献了青春力量。

用“小输入”积淀“大输出”。网评写作就是用文字表达思想,用观点引领价值。有温度的文字方能打动人心,有深度的观点才更见真知。文章深浅,在吐纳之间。是无数次经验的交流才换来一次思想的喷发,是多少次现实的体认才换来一次人心的交融。持续输入的背后,不仅源于个人的积累,也依托平台的建设。无论是讲座沙龙的开办、网评大赛的组织还是线上时评大咖的加入,高校要为学生网评作者提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最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写下年轻一代关于社会的思考,既热情又真诚,既独立又勇敢,从封闭于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个体集结成进军网络的红色队伍。

把“小故事”写出“大历史”。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真实的生活。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无疑是时代的缩影。历史的潮起潮落到了个体身上,便是半载浮沉。提笔落字,如何让大众从极其个人的“小确幸”,走向更为宽广的“大时代”,用集体的名义串联你我的共同命运?如何用独属于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渗透日常的资本逻辑中,转化历史与现代的话语,弥合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落差?如何在知识与思想之外,唤醒不同群体共同的生命体验,存续国人不灭的自尊自信,用人格感召温暖人心?这些都需要我们走进现场,走向群众,拥抱生活,用真实的笔触去记录,用独立的思考去表达。先是奋不顾身的投入,才有经年累月的回答。

每一篇精品的打磨,每一个读者的好评,每一场大赛的出圈,都是高校网评向着未来迈出的一小步。它接续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也顺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浪潮;它昂首阔步走向错综复杂的网络空间,也润物无声走近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十年,网评阵地走出沉默、走过风雨,大家为此相聚,也再度回首。相聚是为了更大的力量,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再次起航的背后,是信念与期待,更应是知重负重、久久为功的挺膺担当。我们并不知道这条朝向理想的道路,还有多远抵达,但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鑫( “文安平”网评团队成员、湖北省社科信息中心)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