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架双桥,月恋平湖灯影摇。古邑已沉千尺浪,新城崛起入云霄。桥,是郧阳的特色,也是靓丽的名片,更是一种永不止步的情怀;跨越,是一座桥壮美的身姿,也是郧阳发展进步的写照。从有形桥到无形桥,从“连心桥”到“复兴桥”,一座座桥辉映碧水蓝天、横贯山川沟壑,筑就追梦大道,“桥”见了新时代郧阳文脉绵延、江河绿动、城市变迁。踏在红笔成立十周年、南水北调建成通水十周年、郧阳撤县设区十周年的新鼓点上,这座用坚持与热爱跨越时光的桥,山高水长终有回甘。
聚星火,润人心,“桥”见成长。桥相较于山石土木,更具有生命意识,是山和水的折中,江流之上,众桥林立,天堑变通途;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论洪流,师者为桥,学思润心田。“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是汉江师范学院老校友、一代哲人杨献珍的箴言。为了赓续先辈遗志,汉江师范学院成立“红笔”网友俱乐部,架起现实世界与网络空间、求学认知和社会实践的“桥梁”,一批优秀学生从“红笔”走出来,成为引领网络正能量传播的骨干力量。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每每谈及十年间红笔网的发展历程,创始人胡文江老师都像是讲述自己的孩子般,点滴成长映照无悔初心。从一个人的默默坚守到一群人的逐梦而行,再到以“萤火之光”点亮网评星河,十年文笔之和、十年红满天下。且看红笔,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举旗亮剑,为传递正能量鼓与呼;且看红笔,以笔为媒,激浊扬清,为守护清朗的网络文明呐与喊;且看红笔,成就了无数学子,不仅授予学生谋事之才,更传给他们立世之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红心呵护,持续栽培,传播真理、教育学生、成就名师,红笔架起的沟通之桥、成长之桥依然在不停延伸。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栏目、湖北省十佳基层网评阵地等一系列殊荣是红笔成长的见证,授人以渔,立德树人,红笔值得被“桥”见,理应被“桥”见。
通南北,利千秋,“桥”见担当。江河奔腾看中国,“桥”见十年观郧阳。桥的一端连着昔日的贫困,一端连着今日的繁荣,坚实的桥墩印刻着郧阳儿女包容、赤诚、奉献的品格。为了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郧阳先后经历了2次淹没、2次搬迁、3次移城,汇聚了10万建设者的汗水,凝结了22万库区移民的奉献,一条江水行走的绿色长廊贯通南北,飞跨的一库碧水好似架起的“连心桥”“情谊桥”,连通起京堰两地,诉说着“水浓于血”的深情厚谊。
一座座架设在高山峡谷间的大桥,铺就了郧阳畅行无阻的高速网络,也描绘出弯道取直的奋斗印迹。为了服务“国之大者”,郧阳先后历经6次搬迁,汉江师范学院的前身——郧阳师专屡次错失转型升级的快车道,虽元气大伤,但却无悔无怨。进入新时期后,更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将科研工作与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十堰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相结合,架起“校地合作,产教协同”的发展桥梁,为郧阳、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献智献策,书写了无数汉师人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的生动诗篇。
越沧浪,汇古今,“桥”见希望。长虹卧波汉江桥,飞燕展翅通南北。桥之于郧阳的意义远不止是往来通行的建筑物,在于联通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郧阳与世界。从上世纪90年代排除万难建成一座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悬索斜拉桥,解决了郧阳“有女不嫁城那边,过去过来得一天”的窘境,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工作完满收官后新建汉江二桥,实现江南江北并肩发展,再到子胥湖与柳陂新镇之间耸立起三桥,拓展城市空间格局,一座座“希望桥”“民生桥”“致富桥”横亘在汉江上空,带动郧阳与汉江流域经济带城市共享发展机遇,优势互补、倾力合作,实现政务服务互通、文化繁荣互联、科教资源共享,这是“桥”见希望的双向奔赴,也是郧阳儿女以桥为媒,谋求热气腾腾生活、壮大经济发展容量的鲜活足迹。
曾经沧海千层浪,敢架江河万里桥。郧阳逐步融入十堰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开创了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跨越的新局面,也让郧山郧水在跨越延伸中日新月异、美美与共。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过去十年,郧阳坚持担好南水北调“大水井”的重任,管住斧头,守住山头,护好源头,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汉江;对标十堰“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以建设“电池正极材料之都”为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南水北调后续高质量发展”为契机,统筹好“护水”和“发展”双重任务……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引擎,红色郧阳已开启率先绿色崛起这一新时代壮丽篇章。
有桥相知无远近,遥隔万里亦为邻。穿越时光大桥,拨开历史尘埃,郧阳大地“坐镇汉江三千里,独领风骚二百年”的荣光犹在,仍依旧劈波斩浪奋进向前,书写新时代汉江之滨“郧阳明珠”的璀璨华章。一片丹心红笔红,一库清水向北送。万古之地的郧阳力透时光之背,筑起校地合作的“连心桥”、京堰协同的“友谊桥”、城市发展的“民生桥”……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铿锵而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方海燕(湖北宜昌)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