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红笔红”网络作品征集㉜】取“红笔”十年一羽 绘思政教育新篇

时间:2024-06-04 浏览量: 作者:丁昌爱

在“红笔红 汉水清 郧阳美”网络作品征集启动仪式暨调研行活动中,省内外网评大咖云集。借助一支“红笔”,擎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旗,笔笔有力,字字精彩,为系统性思考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循“立德”之道,为党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立育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立德之基,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立德之要,倡导公民道德教育为立德之核,不仅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活动中加以落实,更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

“红笔网友俱乐部”开辟了立德树人新赛道,夯实了立德树人人才基础,通过小而精的短评、美而舒的视评、理情交融的锐评,向世人呈现了一篇篇站位有高度、思想有深度、文笔有力度、观点有温度、文字有精度、心中有尺度的好文章、好内容、好素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守正创新中焕发蓬勃生机,在立德树人中彰显品牌特色。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一直在寻求落实“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与实践路径。与“红笔”同行,让我们在“红笔”历经十年蓬勃向上的发展经验中找到了密匙,收获了法宝。“时政专递五分钟”作为张湾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综合改革特别研制的一道课堂“开胃小菜”,为师生营造了灵动有趣、紧密即时的时政教育氛围,有效帮助学生深刻领略近年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实践创新成果,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各种现实问题,辩证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想法,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政述评”“时政教育”作为小学思政课教师必备的两大专业素养,在活化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吸引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科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发挥道德与法治德育功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红笔网评启发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有效经验,为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时政素养提供了有利抓手和重要突破口。

适“成才”之需,为国育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们要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等目标。而要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正将“互联网+思政”教育观念落实到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上,与大学生拉近距离,产生共鸣。“红笔”这支校园网评队伍,正在全方位培养和用好思政教育人才,精准做好网络思政工作这篇大文章,已然成为汉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和人才摇篮。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讲好思政课,就必须抓住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红笔”的梯队建设,以及评论人才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为学校打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提质、赋能、增效的新视窗。网评创作、网评阅读、网评鉴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甚至改变人生轨迹。通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培养,可以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把稳人生航船之舵,成为让党放心、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解“时代”之惑,服务学子成才

“红笔网”评论员们以笔为矛,在净化网络空间、维护国家安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发挥着集智聚力的作用,成为感应时代脉搏、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力量支撑。既要立足课堂,又能占领网络,都是在聚精会神用时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都在全力以赴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解时代之惑,为人民服务。

增强思政内容的生动性。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景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全面性、协调性、时代性、审美性和价值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如何将深奥的理论化繁为简,将思政课上得“深入浅出”?“红笔”的十年实践启发我们,广大思政教师可以和评论员一样,借看得见、摸得着的“小故事”诠释“大道理”,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声入耳、直抵人心;主动将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社会万象中的生动素材融入课堂,将思政课上成“主旨鲜明”的“红色讲堂”,带领广大学生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帮助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将思政课上成“出神入化”的“情境讲堂”“实践讲堂”,为学生架起理论与实践的“连心桥”,让学生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思政课教师只有培养“评论思维”,主动适应世界之需、时代之需、学生之需,在提高学生“点头率”上务实重行,久久为功,才能将思政课打造成常讲常出新、常听常入心的“金课”。

促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双减”政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步入高质量发展之路。从信息内容的选择、数字媒介的管理、教学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来看,很多教师已经成为现代化全媒体手段的熟练工。融入“评论思维”,思政教育资源快速集结,思政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思政知识走出“传统讲堂”,进入了与思政内容相匹配的“项目模式”“议题模式”。教材中的历史典故、文化底蕴通过技术手段“活起来”了,老师们开始从“干巴巴”的讲解向“热乎乎”的“情境模式”“沉浸模式”转变,思政课教学富有针对性、生动性、趣味性的潜力被激活,有效破解了如何把思政课讲得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难题。

培植核心素养的专业力。思政课教师是质量提升的直接主体,需要从人才引进、聘任、业务培训、工作评估、绩效考核、薪酬奖惩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环节进行制度设计。然而,中小学由于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匮乏,兼职人员正在挑起思政课的重担。以“时政述评”“时政教育”为载体,用好用活广阔的社会“思政大课堂”,让理论素养过硬的“专职”教师挑大梁,让身怀绝技的“兼职”教师参与进来、专业起来,通过“专兼融合”,打造一支具备“评论思维”,具有大情怀、大学问、大境界的“大先生”队伍势在必行。

“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大思政课”背景下,示范担当推进课程改革的传播者、提高教学质量的解说者、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者、推广先进典型的组织者、践行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育行政决策的参谋者和各类教师培训的主讲者,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评论”的创作与宣讲是绕不开的课题。在这条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将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丁昌爱(十堰市张湾区教育教学服务中心)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