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人们熟知的“985”“211”在这3000多所高校中只占100多席,却长期占据媒体讨论的焦点位,庞大的二本及以下学生是模糊的背景板。实际上,这个隐匿的群体是中国最为多数的普通大学生的底色,某种程度上,这一群体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标注了这个快速进化社会的真实场景。
二本学生的大学生活可以统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霸”模式,青年学者郑雅君也称其为“直觉依赖模式”,他们沿用了高中学习惯性,唯成绩论,没有太多对预期收益的谋划,认为学习是迈向成功最直接的途径,但到了就业期,他们往往是最迷茫的,缺少实习经验,课本上的知识又难以转化为生存技能,从而对大学刻苦学习的生活产生怀疑,甚至衍生出逃避的心理。
第二类是“放纵”模式,高中时期便被一直灌输,“上了大学,你就‘自由’了。”从严苛的家庭环境到自由的大学生活,大学成了他们释放幻想的空间,逃课、挂科成了常态,临近毕业,危机来临,再想努力却为时已晚。
第三类是“计划”模式,郑雅君也称其为“目标掌控模式”,这类学生往往不是“第一代大学生”,父母会提前规划他们的择业方向,若选择考公务员,便会将闲暇时间投身于公共服务或者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若选择继续深造,便会尽早与导师沟通,确定研究方向,提前加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展科研,为日后深造打好基础;若选择就业,便会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不同企业的实习,拓宽技能领域以及人际沟通能力。他们是二本大学里的极少数,绝大部分都通过考研,从普通高校到了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
第四类是“转变”模式,第一类和第二类学生,通过“横向扩展”大学生活,比如与辅导员或导师沟通交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等方式,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扭转了入学初期的迷茫,重新规划大学生涯以及职业路径,逐步转变为第三类“目标掌控模式”。
如何为学生架起一座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如何消除不同家庭背景下,信息获取的“失真”;如何既教书又育人,即授业又传道,是二本大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
汉江师范学院龚双梅等人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22届共计156名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采集就业意向信息,并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升研究策略——以汉江师范学院近5年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为例》指出,39.61%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不挑剔,这也间接说明,接近一半的学生临近毕业都处于“赶鸭子上架”状态。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吴彩虹教授等人以471名二本学生为调研对象,对求学期间的心理危机源进行调查,并在《地方二本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特征分析与防范研究》指出,心理危机源主要来自“前程”与“学习”两个因素。
汉江师范学院要激发“四类”学生的目标掌控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第一点是加强沟通交流,纾解心理疑惑。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范”特色,每个班级可从不同家庭层面,定期选派2-3名同学任辅导员助理,参与班级管理的同时,切身感悟“教育”事业,进一步发现自身的困惑,并在同龄人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中,厘清对未来的规划。或者,入学初期召开“导师见面会”,各导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宣讲,学生了解所有信息后,私下与心仪导师进行沟通,双向选择。一名导师带3-5名学生,既能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又能跟踪心理变化。
第二点是鼓励“横向发展”,激发社团活力。如果说大学期间学业是“纵向发展”,那么个人爱好则是“横向发展”。参与社团是不同群体的聚合,而这些群体可能是层化和相互间隔的,社团所提供的公共空间打破了沟通壁垒。一个爱好文学的理科生,可能因为社团改变自己的择业方向;一个爱好摄影的体育生,可能因为社团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汉江师范学院应积极推动沧岳史学社、棋艺协会、书画学会、环境保护协会、科技协会、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等特色社团的发展,按照“方向上引领、政策上支持、管理上规范、规模上扩大、影响上提升”的总体思路,打造学生社团育人新阵地。
第三点是立足地理优势,强化实践环节。汉江师范学院所处的十堰市南跨荆襄、北枕商洛、东抚南阳、西掖汉中,又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学校要充分发挥“鄂、豫、陕、渝”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搭好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学生到不同的企业实习,提前“试错”,让他们主动挖掘自身优势,找到合适的职业领域。
总之,即使处于同一所学校,不同的学生受到家庭的、教育的,乃至社会的影响,需要面对不同的文化障碍。分类施策,为学生扫除文化障碍,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谢嘉(宜昌高新区应急管理局、2023年省应急厅首届网评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