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红笔红”网络作品征集㊾】故事:郧阳有师,芳华筑梦

时间:2024-06-24 浏览量: 作者:孙玉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从教30年、郧阳实验中学陈韶华老师的座右铭。30个春秋,她一心扑在工作上,能担重任,教学成绩突出,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向阳成长。如今,年近50的她依旧热情满满,将所有精力和心血专注于教学,育出桃李芬芳。

“可不能耽误教学啊”

2023年,学校地理代课老师紧缺,整个七年级十几个班,仅有两名地理老师,一位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另一位就是陈韶华老师。陈老师自觉承担起了7个班的教学任务,工作日,她每天要上至少4节课。

如此工作强度,一天下来,她喉咙嘶哑、红肿、痛疼,连咽唾沫都艰难,双腿也站得僵硬,脚脖子都是肿的。2023年秋季开学,由于一时工作强度太大,她喉咙发炎厉害,免疫力下降,肺部受到了感染,一度被诊断为“白肺”!

病必须要抓紧治。但想到7个班的学生又眼巴巴地盼着上课,她说“地理到八年级就得参加中考,而这七年级的内容又特别难,那是真真不能耽误啊!”

于是,陈老师就一边治病,一边上课。她跟各班的代课老师商量,调整课,一般是一大早先把课上了,然后赶到医院趁中午时间让护士给她打针。或者是半天上课,晚上下班了去医院治疗,就这样持续了近二十天。

生病治疗期间,陈老师为了不耽误备课、改作业,她把书、资料、作业本等带到医院去,在病床上艰难完成。医生、护士和病友看到了,都感叹说“你们实验中学的老师太敬业了!”

“我都能听懂,娃子们肯定来精神”

带班多,任务重,这不仅没有让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放低要求,反而激起了她主动教改,争当课改先锋能手的热情。

平时,她积极主动从网上多个教育平台观摩学习优质课、精品课,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听课机会。无论外地来的专家办的讲座,还是校内老师进行的讲课大赛,无论是地理本学科的,还是语文、历史、道法等其他学科的……她都谦虚学习,做好笔记,写下心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经验总结。

不仅如此,陈老师还克服了上课紧,任务重的困难,主动在学科内进行讲课竞赛。后来还参加了全区的教联体优质课大赛,把精心准备的课带到其他乡镇学校……

她代的班的成绩,连续两次在区里统考中,优生率、高分率、及格率都占全区前几名,所在七年级地理这个团队的总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她本人也获得了“课改能手”的荣誉。

为了帮助学生们攻克知识难点,记牢知识重点,陈老师自己购买了录制设备,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实录。然后对视频进行剪辑,制作好后,将讲课讲题视频发到班级群、年级群。

同时,她将精选的视频发到抖音、西瓜视频和视频号上,以便于学生们双休回家了,能随时打开,复习巩固地理知识。同时,学生家长也能通过视频更好的辅导、督促孩子,与他孩子在学习上产生共鸣。

“你不就是那个实验中学讲地理的老师吗?”“你讲的地理我都能听懂,娃子们肯定不会睡觉!”路上,经常有粉丝跟她打招呼。陈老师专注讲地理课的抖音账号已经有了很多粉丝,有学生、学生家长,还有很多喜欢她视频的人。学生家长也经常跟她说“我们孩子做作业,遇到难题,总是会把你讲课的视频翻出来再多看几遍!”

“透过地理这扇窗理性看世界”

经天纬地,求知明理。地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

从巍峨的山川到广阔的海洋,从高空的气流到地底的震波;从抬头仰望所见的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再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泥土沙砾、一草一木,无不是地理研究的对象。

时间上,千万年的历史被刻入名为地层的书页,等待人们的翻阅;空间上,产业的布局、扩散与集聚,蕴含着发展阶段的更迭、区域经济的增长。

可以说,我们生活中所能触及的一切,都能与地理有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陈老师视野开阔,不局限在课本,对于国际大事,陈老师不仅从地理的专业角度实事求是地讲解、分析,更是从是非善恶、正义公平的角度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在她的熏陶下,学生们能主动去了解国内外大事,能客观中肯地从地理的专业角度去独立思考,激发了学生“好好学习,强大自己”的内生动力。

不少同学在陈老师的带动下,不仅喜欢地理这门学科,更愿意阅读时事新闻,并主动跟老师们交流。实际上,陈老师跳出了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理性看世界的窗户,让大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不受外界的干扰,有价值判断。这样来看,陈老师的课堂发挥了大思政课育人功能。

胸中丘壑,指尖山河,方寸之间,知地明理。陈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用心、用情、尽心、尽责,诠释了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后记:今年是郧阳区即将迎来设区十周年,一直以来,郧阳高度重视教育,像陈老师一样芳华筑梦的优秀教师随处可见,她们扎根郧阳,默默坚守在讲台,为郧阳的发展孕育一批批优秀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郧阳老师们的付出点赞,也期待郧阳的明天更加美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玉霞(郧阳区实验中学)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