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又称汉水,古称漾水、沔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三千里汉水浩浩汤汤,宛如一条璀璨夺目的玉带镶嵌在中国大地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促进了多民族间团结融合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因汉水的滋养,红笔的熏陶,时代的垂青,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天上银河,地上汉水,天地交辉,天汉相合。在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汉江源的生态保障北上清水的永续,更让汉水周边的群众获得实惠。一幅生态宜居、经济健康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传千古——远古文明流光溢彩。“沉睡百万年,一醒惊天下”。2022年5月18日,震惊世界的百万年“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横空出世,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以考古之光,解开未解之谜,照亮人类起源的深处,“郧县人”总是让人满怀期待和惊喜。因汉江流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食物丰盈,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采集狩猎到耕种农作物,“郧县人”在汉江一代繁衍生息、群居集结,文明的火种得以在此延续传播。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01年郧阳学堂梁子遗址被核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列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按照“一轴一带双核四区五点”对遗址价值进行全方位阐释展示,将助力地方发展和探源工程实现双向奔赴。届时,与十堰市博物馆、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构建起向外展示传播大舞台,让更多人亲近汉江、奔赴十堰,从这里开启与中华古代文明的全新对话,从而更好认识人类的过去,讲好中国故事,书写美好未来。
文世济民——现代文明厚积薄发。汉江文脉绵长,润泽了华夏文明,催生了城市的兴起蝶变。不过,汉江有着固有的脾气,宣泄起来宛如猛兽般肆虐,于是,汉江被一座大坝拦腰截住,丹江口水库应运而生。为主要缓解北方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施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调的是水,送的是情,成就的是近4.5亿人生命的律动。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关键在担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郧阳躬身入局、甘于奉献,先后经历两次淹没、两次搬迁、三次移城,搬迁移民20多万人,坚持从治水护水中寻找规律,增强水文化交流合作,引进水污染治理技术,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建立健全库区跨区域河流联巡联防联控联治“四联”工作机制,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浓墨重彩描绘着美美与共的绚烂图景。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近10年来,郧阳区立足于水,但又不止步于水,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化京郧对口协作,共同打造对口协作典范。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大江大河所孕育的文明赞歌,温婉激荡、热烈奔放。
文以载道——网络文明朝气蓬勃。历史潮流奔涌向前,网络空间气象万千。据统计,我国网民规模已接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如何凝聚力量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蓝天,实现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任重而道远。“要抓住机遇用好互联网这个风口做点文章,把青年大学生聚集到正能量平台上来。”2014年9月,十堰市汉江师范学院创立了全国高校首个网评阵地——“红笔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近10年来,“红笔网”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栏目,蝉联2021年、2022年湖北省十佳基层网评阵地,2023年建成校本通识特色课程《网络评论写作素养》。红笔十载,握笔前行、星光汇聚、激浊扬清,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且坚毅。红笔缘起汉江师范学院,秉承“立德 启智 修能 笃行”校训,正积极发挥高校优势和思政专业特色,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大讲堂,在校地发展中搭建桥梁,将与汉江舆情研究院同向而行,引导网评作者为时代鼓与呼、奔与走,为人民辨真伪、传真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以胡文江老师为代表的“红笔”是一面旗帜,正把我们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写出彩,助力社会风清气正、民心向上向善。
以文润心,以文化人。水调歌头的汉江源远流长、人文日新;文明滋养的郧阳厚德载物、有容乃大。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网络强国建设”提出十周年,适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十周年、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设区十周年,湖北省重点网评阵地“红笔”十周年。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紧握红笔、守正创新,赓续文明之火、坚定文化自信,定能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美好蓝图变为滚烫现实。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江(宜昌市兴山县昭君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