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座城,或许是因为城里住着某个喜欢的人,也许是为城中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的老宅,或许,仅仅为的是这座城。爱上郧阳,是因为什么?
是记忆深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河道
从小学起,到了过年的日子,我是最开心的,因为我会乘坐绿皮小火车从武汉去看望我远在十堰的外公。我的外公与我舅舅同住,记忆里最值得回味的不是舅舅每次过年给我丰厚的压岁包,不是和外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享受老一辈宠爱的时光,而是早起后外公拄着拐棍带我去旁边的郧西路吃早餐,在店里津津有味地听外公和他的老友们讲述十堰的老故事。
那时,我以为郧西和郧阳是同一个地方,我总会说:“魏爷,我要去郧西吃馄饨”,而外公也总会纠正到:“是郧西路,两个是不同的地方。”在外公和他老友的讲述下我才了解郧西和现在的郧阳,习惯上被人们称为“两郧”,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李先念就曾经特别重视这两个带“郧”字头的县。
记忆里,东方红日升起时,舅舅家楼下不远处百二河的河道里人山人海、热闹无比的场景也尤其值得怀念。爱养生的舅舅总会带着我和外公在河道边上走走转转,年幼无知的我当时也总有一种好奇,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河能绕城而行,它起源于哪儿?止于哪儿呢?我曾不止一次一个人听着MP3或是向上亦或是向下沿着河道漫步探寻这条河的奥秘。最终还是我的舅舅为我解开了这条河的谜题。
舅舅告诉我,这条河是神定河,经十堰市城区,于六堰以上称为百二河,沿途在城区内汇入支流有镜潭沟、吕家沟、岩洞沟(在张湾区称为张湾河),于郧阳区茶店镇王二沟汇入汉江,而汉江是一条奔腾不息、蕴藉深厚的文化之河,造就了郧阳山水底色的历史文化。随着舅舅边感叹郧阳山水美景边指着上方郧阳的方向,爱探索的我心中想着,定要找机会去郧阳游玩看下它怎样的风水宝地。
是青葱岁月里的樱桃果香
高中时,我家旁边搬来了一户邻居,邻居有一位比我小两岁的妹妹,在父母的介绍下,我得知他们来自郧阳。也许是因为幼时对郧阳的好奇,我们熟络得特别快。在和她的交谈中,我才得知十堰市明清之际曾为郧阳府,郧阳府是明朝成化十二年开设的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时期才废止。而且郧阳有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是研究人类在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重要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郧阳书写了“生命不断线、历史不断代、文化不断层”的万古一地,由此我心目中更加充满了神秘色彩。
随后几年里,邻居妹妹陆续给我家带了郧阳的土特产红薯粉、小花菇等美食,成功吸引了身为吃货的我和她一起去了郧阳玩耍。她带我走过了曾住过的郧阳革命烈士陵园旁老家,去吃了好吃的酸浆面和三合汤,也去过他爷爷曾经为了下象棋总会给他买一碗咸豆腐脑的少年宫,还去了最是令我期待诗意田园的樱桃沟。那时还是夏季,樱桃沟里沁人心脾的果香扑面而来,葱郁的枝叶间点缀着一颗颗红彤彤的樱桃,鲜嫩欲滴,樱桃沟村清新又温暖,抚平了我定要来看看瞧瞧的心,也让我一游定“情”。往后,我陆续去郧阳了好几次,也了解到了南水北调的故事。
是一群创造“中国式奇迹”可爱的人
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郧阳三度移民,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要他们永远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祖祖辈辈一直生活的土地,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移民向来被称作“天下第一难”。但他们毅然舍小家、顾大家,识大体、顾大局,支持南水北调国家行动。半个世纪里,郧阳区先后经历两次淹没、两次搬迁、三次移城,经济和实物直接损失达百亿元,与此同时该区先后投入20多亿元治水净土增绿……一串串数字的背后,凝聚着郧阳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
而特别的缘分是,我所在的经开区就有一个2010年10月为支持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特大型移民村——郧阳村。在此,我看到不是因移民与当地文化和社会差异而感到孤立自暴自弃的村民,而是看到了在武汉市、经开区及当地政府的领导下,郧阳村逐步成为集生态秀美、产业富民、乡风文明于一体的移民示范村。他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把“乡愁树”种成了“致富树”,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建起了600多亩龙凯生态农业园,260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60亩的樱桃园,带动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截至目前,郧阳村先后获评湖北省“宜居村庄”、创新发展村,武汉市生态村、文明村、卫生村,“五星级”基层党组织,“三乡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想“开明、开放、向上、向善”就是郧阳人的精神坐标。
对郧阳从相识到爱上,是一条江、一群人的魅力。走进郧阳,一湾清水拥抱诗意栖居环境,山水半城,人间胜境。他坦诚地以自己的灵魂相待,我将继续踏着旭日朗照的芳径,探寻郧阳的旅途,一篇又一篇地写下我的祝福和寄托。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说,这样的郧阳,怎能不让人心动呢?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卢希(武汉经开区)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