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断崖,一脉情深
不算高耸入云,不够雄奇险秀
学堂梁子燃起的篝火映红了我的脸庞
辽瓦店子的陶土和我气息相通
汉江在我的脚下流淌
白云苍狗,千年一瞬
赤红和幽蓝,汉水和汗水
亿万年山水守望
百万人神圣守护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题记
1
我是天马崖,汉江边一段赤红的断崖。不记得我的年岁几何,大概是盘古开天地,也许是沧海桑田三叠纪,我矗立在这里看遍亿万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岁月变迁。
在这里,我见过恐龙时代的繁盛。青龙山上,水草丰茂,气候温润,溪流、瀑布、奇花异草、自然洞天,大小的恐龙在这里繁育嬉戏,产蛋育儿,它们庞大的身躯踏遍汉江南北,红寨子、草庙岭,过郧西,跨丹江,1亿6千万年的时间里,郧阳肥沃的土地、丰沛的水源、葳蕤草木成了它们最留恋的故地,在这里留下了当今世界上最集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7亿年前,汉江冲破崇山峻岭,一路呼啸,一路恣肆而来。我张开臂膀迎接这上苍赋予的琼汁甘露,汉江在我的臂弯里变得温柔而多情,浩荡出3000里奔流中最平静最宽阔的湖面。
沿着汉江逆流而上,在青曲的学堂梁子上,一群直立行走的“人”,用火把和石块开启了人类文明,他们被称为“郧县人”。
从石头砍砸到刀耕火种,从山野围猎到围栏养禽,从结绳记事到铸陶彩绘,“郧县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火把照彻天地之间的混沌。
2
文明的种子一旦种下,岁月自会浇灌开花。
亿万年来,郧阳生命没断线历史没断代文化没断层。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再到唐宋元明清,辽瓦店子演绎了5000多年的人类通史。
3700年前,云盖寺下的绿松石,沿汉江北上,在华夏第一王都偃师二里头铸造出绿松石龙形器,被后世称为“中国龙”。
这器形与空中俯瞰汉江,何其相似。
郧阳人骨子里的浪漫和坚韧是汉江滋养的灵秀。守望汉江,我听到过两岸男女青年多情的歌唱:“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纯洁而浪漫,质朴而多情,这是汉江的特质,也是郧阳的特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樵问答,屈子听歌,这歌声激越千年。
郧阳是汉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源头。春秋时期位于现在五峰乡的古麇国,曾经声势赫大,称霸一方,及至楚庄王灭麇,设为锡县,晋太康五年设郧乡,自此“郧”字专属这片大地。
汉江甘甜的乳汁滋养了两岸山川田畴,这片秦巴之间的沃土成为流民眼中的“桃花源”。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为抚治流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区——“郧阳府”横空出世。彼时郧阳府辖四省八府九州六十五州县,连天下闻名的西安府、汉中府、南阳府、荆州府、襄阳府都归郧阳统辖节制。
三千里汉江黄金水道,商贾云集、百舸争流。四海百姓,八方商人来此开拓。“弘轲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运,昧旦永日”,一代名臣原杰抚治荆襄,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挥毫春雪楼,府城郧阳“坐镇三江三千里,独领风骚二百年。”
古老的郧阳城大街小巷70余条,城内官署相望,商会相连,商户比比,人声喧喧;城外汉水,千帆万橹,帆樯林立。东西大街商贾云集,钟鼓楼、府学宫、会馆、戏楼、寺庙、庵堂等众多明清古建筑纵横有序。
那是“大郧阳”的辉煌!
3
碧绿的江水,映衬着对岸郧阳区一中操场上高高飘扬的红旗,隔江守望,古柏森然,红楼温暖,昔日郧山书院,今日楼里的灯光一片璀璨。
477年前,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郧山书院成立。明清两代荆襄、陕南、豫西广大地区的莘莘学子都汇聚郧阳,参加科考,求取功名。来自不同地域的秀才拿出自己带的特产,牛肉、水饺、红薯粉,混合炖煮,一碗三合汤飘香至今,还登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
三餐四季,不过人间烟火;五湖四海,可以和谐共生。郧阳的小吃里,蕴藏着郧阳人合作共赢的友善和包容大气的宽厚。
1913年,一代哲人杨献珍就读于郧山中学。1915年考上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0年后杨献珍学成归来,担任校长。1926年,为追求真理,杨献珍乘船沿江而下,直驶武汉。
他这一去,竟然是半个多世纪才重返故里。这位汉江水哺育的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把郧阳人的坚韧顽强、聪慧睿智和包容大气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史册上。
红色一脉相承。多年以后的2014年,汉江师范学院(前身为郧阳师专),传承“红笔”精神,广大学子争做新时代“红笔”传人,把责任和担当写在郧阳大地。
隔着汉江眺望,南化塘玉皇山上斑驳的古树干上,激战留下的弹孔依然清晰。1946年,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带领革命队伍在此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原突围决定性胜利,400多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
青山有幸埋忠骨,汉水滔滔祭英魂。何耀祖、燕若痴、张鸿盛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前赴后继,1600多名红军战士在郧阳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2024年的清明节,南化塘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登上玉皇山,把一支支黄色的菊花敬献给山巅那片土地上洒过热血的烈士。山风猎猎,他们胸前的红领巾飘扬,与郧山书院的“红楼”、汉江师院的“红笔”遥相呼应。
4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提出这个伟大的构想。
汉江被称为“东方多瑙河”。三千里汉江过境十堰216公里,郧阳境内136公里,占63%;丹江口水库库面1051平方公里,郧阳境内146.08平方公里,占14%;丹江口年入库水量394.8亿立方米,郧阳境内汇水量占70%;库岸线全长4273公里,郧阳境内821.11公里,占19%,一库丹江水,大头在郧阳,郧阳是名副其实的南水北调“大水井”。
半个多世纪以来,郧阳先后经历了两次淹没、两次搬迁、三次移城,古老的郧阳城永沉江底,12万亩淹没惨遭良田,18万人挥别故土。一场人类调水史上最伟大的迁徙史诗,成就了南水北上的人间奇迹!
故土难离,家园难舍。可是郧阳从来不缺少牺牲奉献的精神,从耄耋老人到黄口小儿,大家都知道“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是我们的使命。移民内安,渔民上岸,说搬就搬。
截至6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京输水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南水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
这一江幽蓝,滋润了干渴的北方。
抬头眺望,柳陂卧龙岗上小楼整洁,街巷宽敞,小广场上内安移民载歌载舞。眼前的画面和学堂梁子上人类先祖围着篝火舞蹈的场面悄然融合,都是在新的土地上开辟新生活,一样的坚韧顽强,一样的乐观向上,就连笑容都何其相似的豁达坦荡!
江风带来汉江绿谷的花香,郧阳人在那些搬迁后未被淹没的土地上,种花种草种春天,引来游客流连忘返。在五峰古麇,万亩油菜花开得正旺,“五峰人盼春天,一季可以捞全年!”
春风浩荡,郧阳人正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画卷。
5
天马崖,汉江水,郧阳城。
亿万年来,山与水的守望,城与山的守望。让人没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汉江郧阳段上四桥飞架,拉近了彼此,连起了两岸,山与水,城与山,真正相偎相依。
二桥南岸,昔日小山村变成十堰高新区,厂房遍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机器轰鸣。
2024年4月17日,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国家级“绿色工厂”正式授牌仪式,国家级“绿色工厂”是该企业继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之后又一国家级荣誉。
截至目前,郧阳区成功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5家。
抢抓机遇,蝶变升级。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后郧阳快速发展的密码。引导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深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共建科研平台,“产业链+研究院+龙头企业”等模式,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新的赛道上郧阳“跑”起来!
守好核心水源地,建设绿色低碳城。郧阳始终不忘自己的保水护水守水使命。
昔日神定河,因上游收纳十堰主城区工业和生活污水,成了一条黑臭河。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关闭整治农家乐、菜地、畜禽水产养殖企业,搬迁中型以上污染工业企业,建设污水管网,实现清污分流,修复生态河道,开展小流域治理,如今的神定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郧阳766调大小河流,都逐一开展治理,确保地表水质达标。
对岸的大尖山,是石漠化山地,原来总是光秃秃的,这些年来人们背土上山,植树造林,现在远远望去一片葱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大片的油橄榄树林里,60多岁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民在浇水修枝,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幼养老都兼顾。油橄榄不仅成了群众致富的“金果子”,还让郧阳湖周围的气候越来越好。白鹭翻飞,鱼翔浅底,就连我这断崖下面也开始成为鸟儿的乐园。
抬头远眺,更远处的柳陂新集镇爱源广场上一场“凤生水起”的大型凤凰灯舞正在表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灯舞是郧阳的活化石,承载着郧阳人热烈典雅的浪漫和浴火重生的坚韧。
对岸的郧阳城高楼鳞次栉比,城市热闹非凡,大小公园遍布,城市绿道绵延。绿树掩映,汉江玉带,郧阳浴水重生!
2014年6月,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启动,网聚人心红心向党,传承红色基因。
2014年9月9日“郧县”改为“郧阳区”,“大郧阳”归去来兮!
2014年12月12日南水进京,伟大构想成为现实。
十年,于我所见到的亿万年不过一瞬;十年,与我所见过的过往必将永恒。
汉水常清,红笔愈红。守望人类老家,守护青山绿水。
那一支支从学堂梁子上点燃的火把,几经传承,愈加光明,烛照寰宇,奔赴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霞(十堰市郧阳区教育局)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