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红笔红”网络作品征集64】清清汉江润无声 悠悠郧阳沁心间

时间:2024-07-07 浏览量: 作者:叶婷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人间天河汉江,从诗经楚辞中奔涌而来,孕育出璀璨夺目的汉文化。万古一地郧阳,千山如画千山秀,万斛清波映朝霞。郧阳,地处秦巴腹地,傍依汉水之滨,是东西交界处,南北分水岭。清清汉江绵延数千里,无声润泽着万物,悠悠郧阳在历史中沉淀,散发着独立的魅力。

汉水奔涌,城池重生。从秦岭山脉的点滴汇聚,到三千里的滚滚东去,汉江一路奔涌而来。600年前,郧阳设府,汉江穿境而过。水路交通鼎盛明朝,南北水路交通的命脉,郧阳府成为汉江边鄂豫川陕毗邻地的区域性中心。八府九州六十五县,创造了“坐镇汉江三千里,独领风骚二百年”的辉煌历史。这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辉映古今,为拥抱郧阳跋山涉水而来,也为滋养中华儿女不辞辛苦而去。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向善向上的郧阳人舍小家顾大家,先后经历了两次淹没、两次搬迁、三次移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的取水源头,成就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新郧阳。郧阳人守好一库碧水,用担当与奉献谱写了一首首南水长情的赞歌,永远镌刻在郧山汉水的记忆里。

汉水沉淀,文明焕生。丰腴的汉水更适合生命的繁衍,有了郧阳源远流长的文明。那些还未上演的生命大剧被封印在了“恐龙的故乡”,世界从此有了唯一“龙蛋共生”之地。时间流逝,远古直立人类“郧县人”又在这块风水宝地诞生,刀耕火种,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斯是古郧,观古见今。从远古中走来,郧阳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有龙蛋、绿宝石、“郧县人”,闻名中外的三张名片,更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区”等生态文明画卷。郧阳的“绿色工作簿”亮点频频,让善水郧阳、人类老家成了游客内心深处的“诗与远方”,有如画山水,有汉江金沙,有南湖美景,有梯田仙境,一幅原生态生动风景的图画。

汉水厚植,产业新生。十年发展磨一“城”,“南水北调大水井,万古一地大郧阳”的战略优势日益彰显。从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亿元到2023年的242亿元,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球首款最大混合动力矿用车“郧阳造”,形成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科技、文旅康养“一主三优”现代产业体系,交出了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新型工业化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的优秀答卷。从山水林田湖草的“命运共同体”,过渡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经济,在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方面,打造出创新的城市样本。绿色发展底蕴逐渐厚重,绿色环保、生态有机成为郧阳农特产品的“招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郧阳人民引以为傲的“标配”。

汉水情怀,精神永生。汉江师范学院前身可追溯至创立于1904年的郧阳府师范学堂。为了支持国家水利工程、三线建设、南水北调,汉江师范学院讲政治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60年6次迁建,几许奉献,几许牺牲,几许悲壮。一代代汉师师生奋发图强,凝聚、传承“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汉师精神,红色精神绽芳华。2014年,汉江师范学院创办“红笔网”,以“一支红笔写历史”,扛起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无愧于党、国家、人民对高校学子成长成才的期许。十年岁月十年逐梦,“红笔网”成为网络思政工作前沿阵地,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也让红色文化和汉师精神走向了全国。

一江清汉水,承载着生命的嘱托,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奔腾不息。一方黄土地,哺乳着敦实的梦想,跟随历史车轮的方向,镌刻辉煌。一座郧阳城,正踏着时代的节拍,向着宏图漫卷的未来,拔节生长。英雄辈出,正逢其时的郧阳人风骨傲然,正擎火而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叶婷(湖北宜昌)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