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党和国家关心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一颗赤诚为国为民的红心、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广阔的人文视野、深刻的理论思维、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并不是高精尖领域才需要创新型人才,每个领域都有每个领域的矛盾,都需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面对实践提出的问题,能否坚韧不拔、独立思考并创新解决问题思路是判断创新型人才的标志。因此,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抓手,拓展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回应的教育课题。红笔网作为汉江师范学院网络育人的重要平台,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向而行,已然成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阵地。其参与人数与受众由少到多,影响从地区知名、全省知晓到辐射全国,成果丰硕喜人,有力地支撑了创新型人才培养。
红笔网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现在对“红笔”的传承上。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是精气神,内在精神上的坚定、执着和信念是无数普通人干出不平凡业绩的根本前提,良好精神风貌的塑造与涵养是育人之首要任务。红笔网名称就来自杨献珍“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名言,其创建的初衷就在于在新时代接续传承和弘扬“红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杨老对党忠贞不渝、对学问实事求是、对真理笃信执着,“红笔”深深镌刻在红笔网发展的十年里,成为红笔网最鲜亮的底色,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线。十年来,这一初衷始终未变,无数红笔传承人积极引导学生爱党爱国、自信自立、矢志不渝,向榜样学习,发扬奋斗精神,勇于追求真理。
红笔网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现在对学生视野的拓展上。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是追求真理的殿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宽广的视野是创新性人才的必备素质。丰富的视野直接制约着灵感的迸发和思维的层次与维度,直接影响着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人才培养看,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生生不息,不论哪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必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红笔网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一方面挖掘绚丽多彩的正能量故事,以生动和共情的正能量故事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走出自我封闭和自娱自乐的狭隘眼界,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一方面用网络评论的形式让看似与己无关的事中之理揭示出来,在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中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也在视野的拓展中愈加丰富和立体。
红笔网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现在对学生理论思维的培育上。理论思维是创新性人才的关键素质,没有对问题入木三分的理解,没有基于实践的概念创新能力,就不会生成新的实践解决方案。生活中经常说的“开口能说、提笔能写”,其背后需要言之有物,需要概念清晰,需要逻辑论证有理有据。没有理论思维的训练,我们总是陷入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同一个事件,不同概念的表达和呈现,不同观点的交锋和商榷,这是理论思维成长最快的方式,也是真理向人显现的方式。一篇篇优秀的网络作品,从价值立场的坚守、客观事实的分析、概念都清晰界定、逻辑的圆融自洽,是师生互动的交互过程中生成的,也正是在教师的价值指引及观点共同的切磋中,学生的理论思维愈发深刻,把握对象世界的能力不断提升。
红笔网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现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上。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现实中的实然、头脑中的应然、未来的必然总具有非一致性,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我们对实践能力不足的人的常用描述。当前,创新性人才培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实践路径,找到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效形式却不是易事,对于一些纯粹理论的课程更是如此。红笔人通过网络作品创作,不断地引导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规范的概念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固定下来。师生间相互切磋,观点相互交锋,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就更加扎实,对复杂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把握也更为精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回顾红笔网十周年,揭秘其成功的密码,有创办单位和创办人不忘初心的十年坚守,有无数满腔热情的网络评论人的十年相伴。更为重要的是,红笔网始终坚持把红色作为底色,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网络创作中,并紧扣时代的脉搏,把绚丽多彩的新时代故事作为背景,以育人作为最终的使命,从而使得广大师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不断成长,成为学校网络育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十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在十年成绩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把握时代特征,在主动创新中更进一步。随着数字技术向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开启了数智时代,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数字时代重塑着社会生活,也给教育带来无比广阔的空间。红笔网本身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育人的有效抓手,面对教育数字化浪潮,理应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进一步丰富红笔网的实践育人形式,进一步探索青年学生真心喜爱、广泛参与的实践机制,以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红笔网育人平台取得更好实效。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符俊(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带头人)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