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红笔红”网络作品征集69】水中日月悠长 郧阳十年向新

时间:2024-07-07 浏览量: 作者:卢耀宗

君曾见,巫峡十二峰红叶满天;君曾见,洞庭波光静影沉璧。然而,君可曾流连临水之城——郧阳?客情芳草共漫漫,汉水郧山倚棹看。一川汉水、浮光掠影,一城丽景、浓淡相宜。

郧阳与水有着不解的情缘,相传屈原被流放江潭,遇一渔人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据《水经注》记载,沧浪既位于郧阳。然而,郧阳的历史悠久,远不止于此,甚至可追溯至一百万年前直立人“郧县人”。水是生命之源,它诉说着郧阳这片土地上早期人类文明,也传唱着悠久的文化根脉。从《诗经》中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到春雪楼上的“郧城东北似齐宫,四塞烟峦望望同”;从屈原行吟泽畔,到王世贞登楼赋诗;从凤凰灯到轧制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仿佛就潜藏在这古城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间,顾盼之间就能感受其博大精深。郧阳囊括了沧浪文化、中原文化、道教文化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这都是承袭古风之余绪,薪火相传以至于今的。汉水苍茫、郧阳何幸?苍茫之姿,汇于咫尺,汉水把它最壮美、最雄险、最神秘、最传奇的一段留给了郧阳。而郧阳,也正在用它的魅力,传扬历史之韵、山水之灵、文化之美,让它们各守其分,各葆其色,又融和、发展,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态势。

文化需要传承,正能量同样需要引导,红笔网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顺应时代,在传播正能量、赓续红色精神之路上乘风破浪。十载耕耘,执着不悔,创始人胡文江教授就像呵护孩子一般,悉心陪伴着红笔网的成长。十年树木,聚木成林;百年树人,激浊扬清。“持续呵护,持续栽培,传播真理、教育学生、成就老师,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则是一种修行。”胡教授的初心无不显露在这字里行间,红笔网也在他的呵护下茁壮成长。随着红笔网的不断壮大,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如今,网站访问量数以千万计,数百篇短评、言论在国家及省市各级媒体上刊登、转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数读者透过“红笔”观世界,红笔网也如同奔流不息的汉水一样,在不知不觉间滋润你我,沁人心脾。

犹羡郧阳水,源通粤浦沙。庞嵩眼中的郧阳水,绿水萋萋,是离愁,也是漂泊;而如今,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水是动能,更是潜力。1967年,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郧阳古城静默水下。郧阳人离开了他们的故土,却也迎来新的生机。作为“坝上第一县”,充沛的水电资源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在电力强劲支撑下,201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千秋一瞬,转身之间,郧阳迎来撤县设区,也迎来了南水北调这一旷世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区,郧阳人民是奉献者,也是受益者。如今的郧阳,脚步所至,道路通达;目光所及,青山绿水。汉江为郧阳带来灵秀,也见证着郧阳十年的发展变迁。水波翩跹,岁月随之消逝,郧阳人几代的奋斗足迹却镌刻在这一湾碧水之中。

看不完的江水,画不完的蓝图。汉水汤汤,何其长也;护水之功,何其远也。在“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使命感召之下,郧阳着力“管住斧头,守住山头,护好源头”。数年努力,这方碧水终于回到最生态的模样。据统计,郧阳境内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均在Ⅱ类标准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江天悠悠、群鸟翱翔,你大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伍子胥湖公园的山水画卷中,独享岁月静好;可以登临天马崖公园俯瞰,感受诗和远方;也可以触摸这方碧水,饱览岁月变迁。好的生态,也给郧阳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型产业逐绿而行,新材料产业园如雨后春笋;文旅产业回暖复苏,全区文旅综合收入达172亿元。郧阳正以新的姿态,带领十堰迈向下一个黄金时代。

汉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一条河带领郧阳从历史中走来,她用武当明月的清辉,汉中大地的风骨,挥毫写下厚重的诗句。而后,向新而生,用激荡磅礴的吟唱,引领着郧阳走向更为精彩、鲜活、澎湃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卢耀宗(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