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红笔红”网络作品征集80】一泓清流北上,千里柔情相牵

时间:2024-07-17 浏览量: 作者:段美洋

南水北调,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事关亿万民生。丹江口水库被誉为“亚洲天池”,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岭山脉与大巴山之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水经注》中记载:“武当县西北40里,汉水中有洲名,叫沧浪洲。”古时汉江湖北郧阳段称沧浪水,据说水到这里形成停汇深寂的状况,显现出碧绿仙洁的景色。在丹江口大坝附近徘徊,见两三垂竿者,恍然若睹沧浪渔翁歌者面貌,千百年的岁月,万物代谢,却依旧有不变之处,汉江水纯,汉江人民心更纯。

弹指一挥间,清澈如碧的汉江水已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干渠向北奔涌十年。这十年背后是干部群众前仆后继的努力,他们用铁一般的脊梁当起重任,牢记殷殷嘱托。自此之后,那洁净清澈的南水千里北上,跨江淮,穿黄河,依太行将一渠清水送往京津腹地。这条由水编织的绳,不仅系住了这一片土地,更系住了人民的心。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人民,离不开中华南北一体,踔厉奋发。先是70多年前的一道惊雷炸响,勾勒出南水北调宏伟蓝图,点燃了共和国跨流域调水的热情,党和国家就有了初步设想。随后几十年,群众们立刻响应,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南水北调工程的实现靠的是国家力量,也是群众力量。

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就有了这样的设想,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这一设想终变成了现实。而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十堰郧阳的干部群众便积极响应,跟着党的步伐走,在党的指引下,坚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南水北调工程在党的领导下,群众的支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守护“一泓清水北上”。

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继三峡工程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些人惜别故乡,在异地扎根,虽然生活富足,却总是与十堰有一根脐带相连。在今年的端午,十堰韩家洲又热闹起来。阔别家乡14年的村民们再一次踏上这片亲切的土地,找到了自己的根。韩家洲,位于汉江与堵河的交汇处,被誉为“江中之洲”,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2010年,村民们纷纷外迁。

隔得很远便能听见鼓声,呐喊声,和村民们带着乡音的问候声,和着微风送来的水汽,只让人觉得心旷神怡。果然,这样纯净的水所哺育出的也都是朴实纯善的人们。为了传统的龙舟节,韩家洲的村民纷纷从外地赶回“迎青龙”。时隔14年,那激昂的鼓声,亲切的欢声笑语,又一次笼罩了这座小洲。青壮年男子踏上龙舟,在水中激烈追逐,掀起一阵阵水花。鼓声、水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听得人心里发颤。细细感受,原来是满满的自豪感。小孩子们在长辈身边玩耍,年长的便聚在一起聊着往事,村民们只觉得,人走了,根却深深地扎在了韩家洲。饮水思源,同“洲”共济。韩家洲村民们不仅是要延续千年龙舟会,更是在找寻自己的根。

中国人的骨子里就有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情怀,他们不舍得离开家乡,现在却乐意离开家乡。不舍的是与故乡的牵绊,但他们更希望助力祖国的事业,送给北方一片温暖的绿洲。这是群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是我们国家引以为傲的力量。

作为一个来十堰求学的青年,起初我对“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这些字眼都是陌生的。我对这项伟大壮举的了解仅存于地理书上的文字。直到我来到了丹江口水库,才真真切切看到这古诗文中常说的“沧浪之水”,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至善至真。南水北调的故事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曾在书上见到的模糊图片与眼前的碧海蓝天重叠在一起。只见风烟俱净,水天一色。这条蜿蜒的河,更像是一条脐带将南北同胞相连 。它千里北上,为北方大地带来生机。它如同一座丰碑,记录了这片土地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段美洋(汉江师范学院)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