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红笔红”网络作品征集111】故事:九道河,水清人更亲

时间:2024-09-20 浏览量: 作者:李欣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堰市房县的九道河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核心水源地。九道河阴峪河、洪坪河流经房县九道乡,汇入汉江第一大支流堵河后流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所以,九道河是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一部分是有理有据的。

十堰晚报曾经这样报道九道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流入房县九道乡的阴峪河,素有“华中第一大峡谷”之称。

九道河是一个大峡谷。河的两岸都是茂密丛生的山岭,山的坡度很缓。山上住着零散的居民,山岭的高度似乎是没有尽头,远看山与天相连,等你好不容易爬到山顶,眼前又有另一座山。这里山路崎岖,只有一条沿河的公路可以进城,公路距离房县县城有360公里。

在南水北调工程竣工以前,这里一直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态环境。多年以来,九道河沿途始终保持着原始生态,拥有原始森林,多种珍贵动植物,还有很多名贵的野生药材,比如,天麻,灵芝,七月一枝花等。

九道河的河水清澈见底,在公路上能够清楚看到河底石头的颜色。

我家在九道乡义渡坪村,这里小地名叫作“乌龟包”,因为远看这个小山很像一只乌龟,房子建在乌龟背上,地形相对平坦和开阔。

据长辈们说,很多年以前,只有我的祖辈一家住在这里,后来,孩子长大了,就要分家立户,又建立两套房子,发展到现在也只有三户人家。算起来,到我这一辈是第四代在这里土生土长的。

生活在大山里,虽然地境偏僻,不是很富裕,但也算是乐得其所。倚山傍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几辈人都能安居乐业,小日子悠然自得。

九道河的水源直接汇入竹山河流,我们是竹山龙北湾电站的上游,根据预测水位的高度,淹没区和滑坡范围没有涉及我们家,还是可以保持原来的生活状态。由于,当时很多移民死活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有关部门商议出一条两全其美的对策,将这些不愿意离开本土的移民就地安置。我们家的那块地整体看起来相对平坦,没有山的阻挡,当地干部决定把一部分移民安置到我们祖屋那个片区。

事实上,要在我们有限的宅基地搬进三十多户移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场地有限,必须把我们原有的三户居民的房子拆掉,把农田,水渠,祖坟,杂乱的石头和杂木从都统一用挖掘机挖平整,然后平整一大块新的地基,进行统一规划。

得知这个消息时,我们这三户住户是很不愿意接受的,原有宽敞的院落就会变得拥挤,安静的生活会变得嘈杂,并且如果配套跟不上,用水,用电负荷都会是大问题。

村干部和镇乡镇负责移民的负责人反复上门协调,这样做也是为了满足其他移民的需求,毕竟都是相处多年的邻里关系,谁也不忍心看着他们被迫离开故土。所以,我们家最终还是同意服从组织安排。

这个方案被确定后,我们原有的三户住户就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快速把旧房子拆除,才能腾出地来重整地基。我们还要加速把自家的房子建起来才有地方住。这个工程要是在大城市里不是多大的问题,但是在一个偏远的农村,设备落后,人员缺乏,买不到建筑材料等等都是问题。

2011年的3月初开始配合施工组拆除旧房子,施工组派了挖掘机拆房子,拆房子的速度很快,可是,很快也就没有地方住了,距离其他的农户又比较远,也不可能去租房子,所以,只能随便找一块空地搭窝棚暂住。猪、鸡、鸭这些家禽更是没处安置,到处乱跑,每到下雨和刮大风的时候,外面下大雨,窝棚里面下小雨,家禽也都往窝棚里面挤,踩的稀泥足足有一尺来深。

当时移民的补助是非常有限的,补助资金完全不够建设这些新的设施,加上当时我和弟弟都在上学,生活非常拮据。所以,很多方面都要节约资金,根本没有办法请工人。像猪圈,鸡笼重新建,这些都是父亲一砖一瓦亲自动手建成的。

只有正房子的施工是承包给工人施工的,其它的包括院子,厨房,猪圈,鸡舍,这些都是我母亲跑前跑后拎水泥浆,父亲一块砖一块砖的砌起来的。3月份开工,终于在7月份搬家入住。

截止到今年,移民小区建成已经13年了。在这十几年里,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移民小区的居住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安装了路灯,新建了篮球场,健身休闲区,种植了盆景,整个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还有幸上过央视。

总而言之,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工程建成也促进了沿线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大山里生活环境。近十年来,九道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欣欣(房县红塔镇付畈小学)

责编:丁玥